30年了,他俩历史性合体

一盒巧克力的保质期有多久?

半个月?30天?半年?

如果这盒巧克力说明书告诉你,它的保质期有30年!

不要惊讶,不用怕吃了肚子疼。

也不用担心太多防腐剂,只管放心,让我们来打开食用——


此心安处
Here


没错。

是《阿甘正传》里的那盒巧克力又回来了。


上映到现在,票房只有400万。

30年的情怀也不管用了吗?

依然是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主演。

这次阿甘和珍妮应该能再续前缘,终成眷属了吧?

不管了,Sir在第一时间买了票。

只不过……

电影开场,居然是“侏罗纪公园”。

原始丛林,跑进画面里的,是几只恐龙。


这是……走错影厅了?

看了眼手上的电影票,确认没错。

几秒钟后,原来如此——

这部电影的起点,竟然是远古时代。

一直到现代社会。

在这个镜头里,恐龙灭亡,人类来到丛林,建起城镇,修建房屋,沧海桑田。


镜头记录的对象,不是某一个角色,某一段生命。

而是把我们的视野固定在了这同一个视角下,同一块地方。

一幢房子在这里拔地而起,视角的固定处,变成了房子的客厅。

透过这个视角,我们见证房子的好几任主人。

有19世纪工业时代的一家三口;


20世纪初摩登时代的年轻夫妇;


有二战后在此安家的退伍军官和妻子,以及他们陆续出生的孩子们;


当军官的儿子理查德(汤姆·汉克斯 饰)长大。

他带着女友玛格丽特(罗宾·怀特 饰)回家,两人再在这里成婚、生子……


甚至,还有这个坐标原始的丛林中,在这里谈恋爱的印第安原住民情侣。


是的,影片里没有主角,也就代表着,没有故事。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瞬间。

或者说……只是流水账?

的确,“流水账”,是这部片得到的最多评价。


镜头的运动被固定视角代替,我们几乎看不到房间之外的世界。

但同时,单一视角下的镜头也没有被打造成戏剧舞台那般,塞满叙事张力。

甚至不太像“电影”,而像是博物馆放的科普影像。

截至目前,影片在北美票房只有1600多万美元,IMDb评分为6.3。


要知道,当年无数观众沉醉于阿甘婉转曲折的经历,他和珍妮的分分合合,让人们欲罢不能。


好不容易把《阿甘正传》里的意难平又凑到了一起。

不说掀起怀旧热潮,怎样也不会只有这么一点票房吧。

而在Sir看来。

就算片子在市场上失败,但还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这要从何说起?

虽然它还是讲述了几代人,能勉强称得上“历史感”。

但它彻底抛弃了好莱坞传统叙事中最重要的部分——

情绪。

片中这个不会动的镜头永远保持冷静。

它不为任何人的生死停留一秒。

孩子出生了?镜头不动。


有人在这里离开?去世?镜头还是不动。


虽然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还是和三十年前一样,痴迷特效技术。

当年的《阿甘正传》让观众和主角们共同经历美国的历史,共同成长。

而如今不同的是,他用AI换脸和特效化妆,让我们再一次经历主角们从年轻到衰老。

△ 在现实中,他们早已是老人的年纪

却是为了不带一点情绪地,把历史压缩在一个客厅里。

简直是和《阿甘正传》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在这部片里,我们被“按”在客厅的这个角落,只能当一个旁观者。

能看清的,只有变化的房间,以及窗后的街道,驶过的车、走过的人。

它们才是导演眼中意义的所在——

那些承载了时间与空间的身外之物。

也能承载许多记忆。

比如。

理查德还是婴儿时,父亲总会拿着摄像机拍下他的模样。


而当下一次父亲拿起摄像机时,理查德已经长大,他和玛格丽特在这里成婚。


玛格丽特到理查德家见家长时,两人在半夜偷偷地在沙发上初尝禁果。


而当两人结婚后,沙发已经在玛格丽特的要求下换成了新潮的款式。


再往后,沙发又变成了年迈的父亲度过临终时光的地方。


又或者。

房子的上一任主人在这里时,客厅的装潢完全不同。

年轻的妻子活力四射,丈夫则是每天捣鼓着他的沙发椅。


下一次再看见他们时,男人发明的懒人沙发推销了出去,两人发了财,即将搬到加州开始新生活。


在观众看来,这个客厅只是一个容器,一个歇脚点。

而对于片中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来说。

客厅的一角也好,野外的石头也好,它都可以是一个家。

谁说拍一个家庭,就必须要把家长里短塞得满满当当?

谁说讲一个家的故事,就必须要定下苦大仇深,或是和睦美满的基调?

一个家,可以只是由几幅画面组成。

甚至,在此时此刻的家庭画面中。

还可以分割画面,插播房子从前/以后的主人的情形。


它在告诉你,每个住在这里的人,都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但生命,总有遗憾。

你会看到不愿被家庭禁锢,想要工作的年轻妻子,也会看到早早被贷款困住,被迫担起养家重任的丈夫。


也会看到房子之前的男主人意外离世,妻子离开这里,不留下一点眷恋。


而在这之前,他们刚刚搬进这个家里时,脸上都挂着同样的笑容。

《此心安处》没有给你体验过程的机会。

它只让你看到了每一段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镜头抛弃了情绪之后,留下的都只是时间的一个切面。

而在这个单一的空间里,不同的时间凝结在一起。

我们却好像仍然感受到了完整的时间。

虽然不得不承认。

在每一段时间的切面里,仍然是老套、平庸的家常。

但它却是把无数个瞬间汇聚而成的温情暖流。

这是进入时间的另一种方式——

局部即整体,瞬间即永恒。

而在影片走向尾声时,你突然会发现。

其实它所讲述的,还是和《阿甘正传》一样,没有改变:

三十年前,珍妮总是歇不下脚步,要去外面闯一闯,只有阿甘傻傻杵在原地。


我们会跟着阿甘的思绪一起,想象和珍妮一起的生活会是怎样美好。

但珍妮也只会在这里短暂停留,就立刻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到了现在。

几乎所有住在这房子里的人都从未拥有过这幢房子,也都会开始讨厌它,想要搬走。


但当回忆起来时,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里,仍然是它。

多年以后,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玛格丽特回到这里,她已经不记得当初是怎么逃离这里。


但当她终于想起了这幢房子里发生过的事情时。

是怀念?是久违?或者是有曾经的遗憾和满足?

她不再提起往事,只是流下了两行泪。


这幢房子没有回答她,只是伫立在这里。

就像当初在原地傻傻等待的阿甘。

仿佛是在说,好像我们都没有真正地活在当下。

而在影片之外,我们也和片中的人物一样。

也有没来得及好好感受,或是珍惜过的,为我们的灵魂提供栖息之处的东西——

电影本身就是如此。

是的,电影,就如同这个客厅,这个角落。

它经过了一百多年,从无到有。

这个不大的载体里,被投入了太多的人类的情感。

而现在,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看电影。

越是对它不满意,越是因为我们曾经有太多美好的体验,以及遗憾还未能实现。

可现在已经到了人们把“电影已死”挂在嘴边的时候。

就拿《阿甘正传》来说,已经很少能有像这样让全世界为之动容的电影了。

我们还能找回当初看到阿甘奔跑时的感动吗?


可能不会。

即便如今这部《此心安处》变得不那么“电影”。

虽然它从表达,到主创,也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归根结底,电影只是电影而已。

不去看它,你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去看它,你也只是走进影厅,或是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

盯着银幕上的光亮,然后等待银幕黑下来,最后离开。

这一次次充满仪式感的“观看”,只是我们生命中一个小小的切面而已。

在无数次这样的经历过后,一定还是有遗憾,会有不满足。

甚至会问: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而现在,《此心安处》没有要立刻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让回到故居的理查德说:我们曾经住在这里。


这里,“Here”。

原本的英文片名被翻译成了“此心安处”。

九百多年前。

苏东坡和好友一同被贬。

原以为被发配,代表着落寞,代表着再无希望。

但他从好友的妾室口中得到的答复却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电影也好,某个空间也好,它们作为容器时,就已产生了它的意义。

即便只是短暂停留,它也曾是你的心安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毛脸雷公嘴榔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怀特   珍妮   理查德   阿甘正传   合体   心安   历史性   视角   客厅   镜头   房子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