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电梯大王”病逝,90后儿子接管市值53亿公司

4月21日,中国电梯行业标志性人物、康力电梯创始人王友林因病逝世,享年62岁。

这位以“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为毕生信念的企业家,在留下一家市值53亿的上市公司后溘然离世。

他的生命定格于一个行业剧变的时代,也定格于一场未竟的企业传承。

1. 下海创业

1963年,王友林出生于江苏苏州。高考名落孙山,无缘大学,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王友林于1983年考入了当时颇有名气的南汽吴江跃进客车厂。

入职仅一年,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彼时厂里放出两个珍贵的大学深造名额,瞬间吸引150余名同事竞相角逐。面对这场激烈的知识较量,王友林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与过人的学习能力脱颖而出,顺利拿到通往江苏工学院(今江苏大学)汽拖工程系的入场券。

从考大学这件事上,王友林就已经表现出其执着的个性。有人这样形容王友林,说他就像一尾鳝鱼,“钻劲”十足。而王友林自己也坦承:“面对困难,我从不轻易认输。”

1993年的江南小镇,改革春风正劲,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但传统体制的惯性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思维。

作为南汽吴江跃进客车厂工艺科负责人,王友林本可以在“铁饭碗”的庇护下安稳度日。然而,当企业效益持续滑坡、家庭开支日渐吃紧,这位骨子里带着闯劲的中年人,不得不直面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体制内的安稳与市场中的未知之间,他毅然选择走出舒适区投身商海,从旱涝保收的体制人转身成为自负盈亏的创业者。

1993年9月,只有几个工人的“莘塔通用机械厂”正式成立,主要业务是为上海鼓风机厂做零部件加工。

创业之路,从来都没有坦途。王友林创办的小加工厂,虽能依靠为上海鼓风机厂加工零部件维持生计,微薄的利润仅够勉强支撑,但这份脆弱的稳定也如风中残烛。

仅仅一年过后,因合作方改制重组,鼓风机厂陷入停产困境,王友林的工厂瞬间失去订单来源,生存危机如潮水般涌来。

那段时间,他整日辗转难眠,在办公室与车间之间来回踱步,满脑子都是破局之策:“不能让心血付诸东流,转机一定存在!”

命运的转机往往藏在不经意间。一位朋友偶然委托他打听电梯导轨的供货渠道,这个看似平常的请求,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黑暗。王友林敏锐察觉到其中蕴藏的商机:江浙沪地区电梯制造业蓬勃发展,然而电梯导轨却严重依赖浙江湖州的供应商,供需缺口巨大。

更重要的是,凭借在机械制造领域积累的经验,他深知电梯导轨与鼓风机导轨在技术原理上相通,自己完全具备转型的技术基础。

这一刻,他果断做出决定:调转航向,进军电梯导轨市场,开启了企业转型重生的新征程。

2. 电梯大王

那时的电梯行业,奥的斯、三菱等外资品牌占据90%以上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做些简单配套。

王友林的小作坊,面临“四无”困境: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无业务。但他有股子倔劲,坚信 “只要肯吃苦,没有做不成的事”。

白天,他蹬着三轮车跑业务,一家家拜访电梯厂;晚上,回到简陋作坊,钻研技术图纸,常常忙到深夜。靠着这股子“拼命三郎”精神,他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但王友林不满足于做代工厂,他想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电梯品牌。1997年,34岁的王友林在苏州创立康力电梯,站在了新起点上。

成立初期,康力电梯面临巨大挑战。

技术上,外资品牌有几十年积累,核心技术严密封锁;市场上,消费者对国产电梯信任度低。

但王友林没有退缩,他深知,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打破困境。

为攻克技术难关,王友林带领团队驻扎车间数月,将进口电梯拆解研究。没有专业设备,就用土办法,一点点测绘、记录。遇到难题,他们四处请教专家,甚至跑到高校实验室寻求帮助。

终于,经过数百次试验,康力电梯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成本大幅降低。

有了技术底气,王友林开始布局市场。他提出 “以性价比取胜” 策略,同时狠抓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凭借过硬产品与服务,康力电梯逐渐打开市场,在国内中小城市站稳脚跟。

2003年,非典疫情突袭,电梯行业遭受重创。多数企业收缩战线,王友林却反其道而行之,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多款新产品。疫情过后,市场需求井喷,康力电梯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0年3月12日,对王友林和康力电梯来说,是个历史性时刻。这一天,康力电梯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电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从数百元创业到市值超50亿元上市公司,王友林用17年书写了一部创业传奇。

上市后,康力电梯驶入发展快车道。王友林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公司产品不断升级,从普通电梯拓展到高速电梯、观光电梯、自动扶梯等全系列产品。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王友林带领下,康力电梯书写了多个 “第一”:打造世界最大溶洞观光电梯“水晶云梯”,在张家界天门山建成全球最长山体隧道扶梯,多次跻身“全球电梯制造商10强”。这些成就背后,是王友林“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执念。

即便成为行业领军者,王友林不忘回馈社会,公司累计捐赠超亿元,用于教育、医疗和乡村振兴。

3. 潮水转向

然而,时代的潮水总在不经意间转向。

2024年,康力电梯营收同比下降18.91%,净利润微降2.17%,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让这家以住宅电梯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倍感压力。

王友林在离世前一年主动辞任董事长,或许早已预见这场转变。他的退场,既是个人健康所迫,亦是对企业命运的审慎安排。

王友林直接持有康力电梯3.59亿股,按最新股价计算价值约24亿元。这笔巨额财富的归属,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

中国民营企业传承向来是“高危动作”。王友林之子朱琳昊于2024年3月接任董事长,这位“92年接班人”的履历显示,他从基层事业部总经理一路晋升,兼具实战经验与血缘纽带。

但股权如何分配?家族控制权是否稳固?这些问题尚未揭晓。

值得玩味的是,王友林逝世前仍保留董事职务,并以名誉董事长身份参与战略决策,这种“半退半进”的姿态,或许正是他对权力过渡的最后一重保险。

王友林的离世,恰逢中国电梯业的分水岭。一面是存量市场博弈:老旧小区改造、电梯更新需求释放;另一面是新势力冲击——智能电梯、物联网维保服务重塑行业逻辑。

康力电梯2024年财报中,维保业务收入占比已悄然提升,但转型速度能否匹配市场变化,仍是未知数。更深刻的挑战在于,房地产长效机制下,电梯企业必须摆脱对增量市场的依赖。

王友林生前力推的“工程+服务”双轮驱动,能否在二代掌舵人手中延续?当“创一代”的光环褪去,资本市场是否愿意为“守业者”的叙事买单?这些问题,或许比24亿股权更值得深思。

王友林的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代企业家的缩影:草根出身、产业报国、家族传承。他的成功,得益于对技术创新的偏执;他的困境,折射出传统制造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共生关系。而他的突然离世,则暴露出民营企业“接班人计划”的不确定性——即便早有布局,真正的考验仍在于权力与责任的瞬间交割。

4月24日,苏州吴江区殡仪馆的悼念仪式结束后,朱琳昊将回到董事会,面对股东、财报与未竟的转型使命。这位年轻的董事长需要证明,康力电梯的“王友林时代”落幕时,留下的不仅是哀思,更有一张能穿越周期的路线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标签:电梯   导轨   苏州   市值   转机   大王   困境   董事长   儿子   财经   行业   市场   技术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