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突然断供,税率猛然飙升,一条出口链条说停就停。数十万吨农产品滞港,几亿加元的市场瞬间崩盘。
总理火速喊话,省长准备赴谈,一场突如其来的贸易风暴正将加拿大推入漩涡中央。
9月5日早上,商务部发出通知,反倾销调查延期。原定裁定时间即将到期,突然被延长到2026年3月9日。调查理由写得明明白白:案情复杂,信息庞杂,时间不足。这一举动,将原本已压缩到极限的谈判窗口,硬生生拉开了半年。
这半年意味着什么?加拿大的菜籽出口要继续悬着。农场主没有确定价格,也拿不到新订单。加工厂不敢采购,贸易商不肯装船。这个行业链条,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彻底停摆。一个C$50亿的市场,80%靠中国买单,如今一刀切掉,活路几乎被堵死。
同一天,加拿大政府发声了。财政部连夜审核,通过了一笔高达3.7亿加元的紧急资金,将全部投入本土生物燃料行业。这笔钱要用在三个方向:一是支持农户种植非出口依赖型油料作物;二是升级国内压榨设备;三是推动政策审批程序“提速提效”。
不光有钱,还要动制度。部长们同时宣布将推进监管改革,对生物燃料认证程序“删繁就简”。这一波操作,是要把出口型产业链拧回内销端,再造一套系统。
这笔投资从哪里来?怎么分?谁优先?当天没有公布细节,但财长在国会外说了六个字:“时不我待。”
9月3日,总理马克·卡尼也坐不住了。在国会例会上,他首次公开宣布:将亲自介入中加菜籽争端。并调集国际贸易部长、外交部长,组建谈判专案组,直面当前困境。
这三人,不是通常的“过场代表”,而是顶层谈判者。他们不是研究案情,他们要直接找人谈。联络方式、时间窗口、可接受的底线条件,都需要同步推进。
而这些,都得赶在中方反倾销最终裁定之前搞定。时间只有半年。政府层面说得简单,“推动建设性解决方案”,但农场主知道,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现在还没办法,只能熬。
细节不多,但动作足够重。
8月12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加拿大进口菜籽施加75.8%的临时反倾销税。行业瞬间炸锅。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此前预期。早有传闻可能加税,但没人料到会这么高,也没人料到会这么快。公告落地当天,ICE菜籽期货价格跳水,跌幅超过6%。这个数字在期货盘面上炸开,就像一颗闷雷打进安大略平原。
菜籽这种东西,不是储存品。它讲究新鲜,讲究压榨周期。订单一停,货在手上就是烂账。更严重的是,加拿大的压榨能力本就不强,大多数都要出口初级产品去中国加工。现在,路断了。
两天后,8月14日,一批大宗菜籽粕在中国港口滞留。数量大约在20万至40万吨之间。这批货,按正常路径是预售订单,只需清关即可卸货,但临时税上来,清不了。货卡在海关,仓储费日涨,船期被堵,卸货计划全盘作废。
货主只能四处找买家。日韩、越南、印尼被连夜联系。但菜籽粕的市场需求有限,而且价格高,被打了折也没人敢接。有船主直接砍价30%,只求赶紧卸货。
当天下午,萨斯喀彻温省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这不是媒体发布会,而是州内经济安全事务的闭门会。会议结果一个字:“走。”
省长斯科特·莫伊宣布,将亲赴中国,争取通过地方层面谈判,推动恢复通道。他不等联邦表态,也不等总理批准,自己定路线、定班机、定议题。
这一决定透露的信息很明显:地方已经感受到产业链崩塌的边缘了。
从产区来看,加拿大的菜籽80%以上出自萨省,税一下来,整个省像被按下“暂停键”。农户要么停种,要么堆仓。没人愿意收,没人愿意卖,没人能定价。
而此时此刻,政府内阁还在起草那笔3.7亿加元的生物燃料拨款,一边追着审批流程,一边盯着国际通报时差。节奏越拖,损失越多。
菜籽市场陷入冻结状态:货物滞留、订单消失、价格下滑、谈判无果、通关被拒。企业没路走,农户没账算,政府还在找破口。
风暴真正下沉到土地上的时候,没有新闻标题,只有仓库、货车、账本和农民的手。加拿大油菜籽主产区——萨斯喀彻温省和艾伯塔省的农场主们,在2025年夏天迎来了空前的收成,却没有市场。
这些产地每年为全球提供近一半的油菜籽出口量,其中八成本来计划销往中国。萨斯喀彻温省一年产量约480万吨,其中150万吨直供中国。现在,仓库填满,港口不动,订单消失。运输公司停止集装箱预订,加工企业通知员工“提前休假”。本该进入销售高峰的8月,农民却在账面上看到亏损线越来越长。
2025年8月21日,萨斯喀彻温省省长斯科特·莫伊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强烈不安。他指出,当前形势已不仅是贸易问题,而是直接威胁到该省农业经济的生存状态。卡车、铁路、粮仓、压榨厂,这一整套体系建立在出口驱动上。若中国市场消失,其它国家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
农场主压力迅速传导到金融体系。由于出口订单取消,许多农户无法按时偿还春季播种贷款。银行收紧授信标准,农户信贷评级遭到下调,保险公司重新评估农业保单赔付风险。设备采购停止,农业机械公司库存激增,化肥销量同比下降超过20%。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整片区域经济活动的实质降温。
在艾伯塔省,类似问题迅速蔓延。该省多数中型农场原本依赖中国市场的长期采购协议,价格稳定,付款及时。现如今,这些协议或被迫取消,或转售低价市场。大量油菜籽不得不低价处理至本地压榨厂,一些厂商索性“压价压到底”,收购价直降20%以上。农民无奈,企业谨慎,整个地区弥漫着“缩表过冬”的氛围。
一些农场主选择“扛一年”,将油菜籽储存到明年,期待行情回暖。但仓储费用高昂,加上未来出口前景不明,这种方式风险极高。更现实的选择,是减少明年的播种面积。据萨省农业厅数据,2025年9月登记的秋季播种意向比去年同期减少近15%,这是十年来最大幅度的下降。
不仅农业本身受损,连带效应迅速波及相关行业。卡车运输订单减少,港口货物吞吐量下滑,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受到拖累。相关数据显示,仅2025年第三季度,萨省和艾省农业GDP环比下降超过3.6%,为过去五年同期最大跌幅。
与此同时,加拿大农业组织和行业协会频繁向联邦政府施压。谷物种植者协会、农业制造联盟、农产品出口协会相继发表公开声明,呼吁政府尽快与中国展开建设性对话,重建市场联系。这些声明不带情绪化语言,但语气极为紧迫,部分行业领袖甚至公开警告:“再拖延下去,将有大量农业企业面临破产风险。”
政策层面上,联邦政府虽已投放3.7亿加元援助资金,但对庞大的农业产业链而言,这笔资金不过是暂时缓冲。实际问题依旧存在:中方关税尚未取消,反倾销调查仍在继续,关键市场仍处于关闭状态。
这种局面之下,地方产业不再等待官方协调,部分省政府开始筹划对华交流事宜。萨省议会紧急通过一项议案,授权农业厅在不违反联邦外交政策前提下,与中方相关部门接触。地方媒体将其称为“农业外交自救”。
现实推动行动。加拿大农业产业已不再是贸易政策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转为主动施压者,要求联邦政府改变对华策略。全国农业联合会发布报告称,加拿大油菜籽产业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超过50%,此项出口若无法恢复,将导致全年产业损失超过60亿加元。
产业压力正在一步步倒逼政策修正。
这场危机并非凭空而来,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24年10月1日。当时,加拿大联邦政府发布一系列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措施,重点覆盖电动汽车、钢铁和铝等高价值出口品。官方解释是保护本国产业、反击“非市场行为”。
这一举措迅速引起中国方面关注,并随即启动反制准备。不到半年时间,中国先后对加拿大出口的油菜籽油、油渣、豆类产品加征关税,并启动反倾销调查。每一项决定均有明确程序,行动节奏紧凑,法律依据完整,政策层面严密应对。
2025年3月20日,中国对加拿大出口油菜籽相关产品实施100%关税,拉开了产业打击的序幕。此后数月,中方又陆续公布系列调查细节,最终在8月12日宣布征收75.8%保证金。这套组合拳打得稳准狠,从调查到执行,层层递进,逼近核心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对加拿大并未施以援手。就在2025年3月中旬,美国宣布对加拿大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这与加方对中国采取的制裁措施几乎同期发布,造成加拿大在国际贸易格局中陷入“两头受压”境地。
美国市场未给加拿大喘息机会,中国市场又被主动断裂,贸易政策失衡、供应链断层。加拿大企业被迫重新评估全球市场布局,大量出口企业取消订单、调整目标市场,有的则干脆暂停对外贸易操作。
这种困境之下,加拿大政府内部出现意见分歧。一部分官员强调继续对中施压以维护“制度立场”,另一部分则主张务实重启谈判,避免经济层面受到长期损害。各省政府纷纷表态,呼吁联邦调整外交优先级,恢复与中国的实质性接触。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戴维·伊比公开警告,政府用农业利益换取政治姿态,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正在将地方经济推入困境。艾伯塔省议员也指出,当前局势并非无法解决,但需要“真正的外交自主权和务实谈判态度”。
农业组织态度更为明确。加拿大谷物种植者协会称,与中国、美国同时爆发贸易争端,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加方应当采取灵活策略应对,而非片面施压。协会强调,如果无法在年底前恢复中方市场合作,将出现大批农场破产。
外交层面的挤压正在影响国内政治格局。2025年10月联邦大选临近,农业票仓稳定性变得关键。总理卡尼政府必须在短期内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否则不仅农业将遭受不可逆损害,政治成本也将随之上升。
这场争端不是一时情绪所致,而是长期政策失衡、战略误判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加拿大要走出困局,面前的道路并不宽广。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加拿大代表团访华,谈油菜籽出口
环球时报——加拿大总理最新涉华表态
京报网——加拿大总理称与特朗普对话“良好”,但关税仍将维持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