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女儿晚年凄惨不堪,拒蒋介石帮助后给邓公写信:希望照顾

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的女儿孙婉,却鲜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她的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为何在父亲孙中山临终前,她始终没有现身?


孙婉与孙中山的父女关系

孙婉,是孙中山与原配妻子卢慕贞的次女,也是孙中山最小的女儿。她与父亲同月同日出生,却始终未能享受到父亲的爱。

孙婉出生于1896年11月12日,地点是美国的檀香山,当她呱呱坠地时,孙中山正身陷在英国伦敦的囚禁之中。


孙婉12岁之前,曾两次见过父亲,一次是 1901 年,父亲匆匆归来,在玄关处抱了抱她便转入内室与伯父密谈;另一次是 1907 年,革命党人在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带着满身硝烟气出现在香港,却在停留三日后再度消失在夜色中。

卢慕贞得知自己女儿对父亲的疏远后,常常在夜晚对她耳提面命,将孙中山的伟大与崇高灌输给她。

“你父亲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为了国家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牺牲。”


她16岁那年,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将所有的权力交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为笼络人心特许孙科、孙婉兄妹赴美留学。哥哥孙科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课业,照料妹妹的任务便落在了孙中山的革命战友王伯秋肩上。这位年长她十二岁的湖南青年,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此刻正就读于哈佛大学,兼具旧文人的儒雅与新青年的锐气。


王伯秋细心地照顾她,每天接送她上下学,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全感和依赖。渐渐地,孙婉陷入了对王伯秋的深深爱恋。

可惜的是,王伯秋已有家庭。


得知女儿爱上有夫之妇后,孙中山立即从东京发来加急电报,字里行间浸透着震怒:"吾毕生倡导男女平等,岂容吾女为人妾室?速归,勿误!"


孙婉的婚姻与家庭

这样的回应让孙婉心灰意冷,她觉得父亲根本不了解她的感受,反而像一个冷漠的命令者。

孙婉在回信中写道:"您教我追求自由,却为何不许我自由恋爱?"


她无视父亲的反对,与王伯秋在旧金山登记结婚,婚礼上只有一位牧师见证。婚后的生活,孙婉与王伯秋的感情如同涓涓细流,温柔而长久。两人并未因为外界的压力而产生裂痕,反而在婚姻的岁月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王伯秋的母亲以死相逼,要求儿子回归传统家庭,孙中山以革命纪律为由,要求王伯秋在党籍与婚姻间做出选择。


最终,这段维系了两年的婚姻在政治与伦理的双重压力下解体,孙婉失去了丈夫与年幼的子女,她将对父亲的怨恨深深埋进了心底。


自与王伯秋离婚后,她带着满心伤痕回到母亲身边,以为余生便要在这葡式洋房的静谧中消磨。哥哥孙科的突然造访打破了这份沉寂,这位时任广州市长的兄长,小心翼翼的试探:

"妹妹,我给你介绍个人,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见过世面的。"


这个男人是戴恩赛,后来成为孙婉的第二任丈夫。这段婚姻获得了孙中山的认可,在婚礼次日,宋庆龄的书信与四千银元礼金抵达,信末用英文写着:"你父亲说,这是迟到的嫁妆。"


孙婉凝视着信纸上父亲熟悉的签名,将银元转交给母亲,在给宋庆龄的回函里附上了一句:"代问父亲安好。"


孙中山在去世前,想见一面女儿,是父爱也是遗憾。电报虽然发出,但女儿迟迟未到,孙中山带着遗憾闭上了眼睛。


拒绝与寻求

戴恩赛从粤海关监督任上卸职后,全家的生计骤然陷入困顿。

他们带着仅有的几件瓷器和孙中山的照片,于 1949 年除夕前抵达澳门,在半岛西侧的老街区租下一栋两层小楼,楼梯间的霉味与窗外的妈祖庙香火味交织,成了新的生活背景。


从1952年到1955年之间,孙婉先后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与女儿相依为命。她们卖掉了戴恩赛的藏书与古董,将二楼的房间分租给葡国海员,自己挤在一楼不足十平米的卧室里。


那时,蒋介石已经退守台湾,政权逐渐稳定。为了重建自己的政治形象,蒋介石意识到,作为“国父”孙中山的后人,不仅可以象征着传统的延续,还能为他自己树立起“正统”的旗帜。

在得知孙婉生活困难之后,便主动派人前往澳门,邀请她前往台湾安享晚年,并承诺为她提供帮助——包括金钱资助和为她建造房屋


孙婉清楚,蒋介石的邀请并非出于真诚,更像是一次政治上的收编——他希望通过照顾孙婉,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并且借此拉拢民众,尤其是革命志士的后代。

孙婉不愿意成为政治斗争的棋子,尤其是在父亲孙中山去世多年后,她看透了其中的种种复杂与虚伪。


在给蒋介石的回信中,孙婉言辞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移居台湾实在是困难重重,并请求蒋介石理解她的决定。

孙婉的决定也许令人惊讶,但她的内心却清楚明白——政治斗争从来不会善待无力的个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婉的健康状况愈发堪忧,经济上的困境也让她无力再承担日常生活的重负。她需要帮助,但她并没有选择将希望寄托在曾经政治斗争的对立方上。


转而求助于另一个可能给予她关怀的人——邓小平。

在一片孤寂与无助中,写下了给邓小平的信。

这封信语气真诚,简洁明了:自己年事已高,身体不适,经济上也感到困难重重,恳请邓小平能够给予一些帮助。


她的这一选择,不仅是对个人困境的无奈之举,更是对共产党理念的认可和信任。在她看来,共产党所倡导的理念与父亲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有着相通之处,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接到她的信后,邓小平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回应。


在他的指示下,新华社澳门分社给予了孙婉及其家人必要的生活救助。

工作人员带着粮油与药品叩门,领头的同志握着孙婉的手说:"这是党和国家的一点心意,您父亲为民族独立奋斗终生,我们不会忘记。"

更为令人动容的是,还有骨科专家前往澳门,照料孙婉的身体。


最后的告别

孙婉与父亲孙中山之间,那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贯穿了她的一生。早年,因父亲忙于革命事业,她在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失父爱,这使得她对父亲产生了诸多误解。

在她懵懂的认知里,父亲是那个频繁出现在报纸通缉令上的 “坏人”,是缺席她童年的陌生人。而当她与王伯秋的恋情遭到父亲坚决反对时,这种误解进一步加深,演变成了怨恨。


她觉得父亲只知革命,不顾她的幸福,全然不理解父亲所秉持的一夫一妻理念以及对女权解放的追求。

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的磨砺,孙婉逐渐理解了父亲的伟大理想。她看到父亲为了拯救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利益。尽管曾经有过隔阂,但在内心深处,孙婉始终对父亲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孙婉的命运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与革命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交织,都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同时,她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从饱受列强欺凌到逐渐走向独立富强的历史进程。

1979年6月10日,孙婉因病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蒋介石   哥伦比亚   女儿   银元   澳门   台湾   凄惨   晚年   父亲   婚姻   家庭   国家   历史   孙中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