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家长跟我说, “我女儿一提上学就胃疼。”
我说那你赶紧带她去医院。 她说:“看过了,医生说她身体没毛病。” 我笑着回:“那八成是学校有毛病。”
你看,这代孩子真有点意思。
生病不是为了逃课,而是身体在帮他们逃避。 他们不是不想上学,是不想再被“上学”折磨。 家长焦虑,老师着急,全世界都想让他们“听话”。
唯独没人问一句:“你为什么不想去?”
有人问:“孩子逃学能行吗?不上学还能干嘛?”
真不好意思,行也不行,他现在都不想理你。 你喊破嗓子、讲一箩筐道理,孩子的反应往往是—— 更安静、更冷漠、更擅长装病。 这不是叛逆,是防御。
因为在他眼里,大人只在意“去没去学校”, 没人关心“为什么不想去”。
孩子的逃学,其实挺体面。
成年人上班烦了,可以说“我辞职”。 孩子上学烦了,只能说“我肚子疼”。
以前我也见过一个小男孩。
每天早上哭到嗓子都哑, 妈妈硬拉着他进校门。 后来才知道,他被老师当众骂“笨”。 从那天起,校门在他心里,就成了“刑场”。
再多的鼓励都救不回来那一瞬间的羞耻。
我们总以为孩子“懒”, 其实他们只是“怕”。 怕被笑、怕被比、怕再一次被否定。 你让他硬着头皮去上学, 就像让一个恐高的人跳伞。
看起来勇敢,实际很绝望。
孩子不是机器。
他不会因为你说“上学是为了未来”, 就立刻理解“未来是什么”。
他只知道今天不想去学校, 明天还不想。 上学的意义?对他来说,是妈妈的叹气声, 是作业本上的红叉, 是爸爸在餐桌上说的那句—— “你再不学,以后就完了。”
上学变成了惩罚, 自然没人想“被惩罚”。
可笑的是,大人也一样。
你上班迟到会焦虑,孩子上学迟到会恐惧。 你不想听老板训话,他不想听老师数落。 你熬夜摸鱼,他假装肚子疼。 都是一种“求生本能”。
只不过成年人叫“压力管理”, 孩子叫“厌学情绪”。
如果真想让孩子爱上学校, 不如先让他觉得安全。 不骂、不威胁、不拿别人做对比。 他不是懒,是需要一点喘息。 你先接住他的情绪,再谈学习。 有时候一句“我懂你不想去”, 比十句“你得去”更有用。
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 是一个能被理解的眼神。
后来那个小男孩的妈妈换了方式。
不再早晨拉扯,而是问:“你想穿蓝衣服还是绿衣服去学校?” 孩子愣了愣,选了蓝色。 她笑着说:“那蓝衣服今天一定会有好运。” 没过几天,那孩子开始主动收书包。
你看,改变有时候不靠喊口号, 靠一点温柔。
家长也别太焦虑。
孩子不想上学,不代表他没出息。 他只是在告诉你:“我现在承受太多了。” 别拿成绩绑架他的人生, 也别拿未来吓唬他。 教育不是战斗,是陪伴。
不是逼他前进,而是走在他旁边。
所以说,孩子逃学的那一刻,不是在挑战你, 是在求助你。
你如果能先放下怒气, 他就能慢慢放下恐惧。 等哪天他主动说:“好吧,我今天想去学校。”
那不是听话, 那是信任回来了。
关键是,别把“上学”搞得像上刑场。让它更像一场旅程—— 有一点紧张、有一点好奇、 还有一点点想你。
教育的尽头不是分数, 是孩子能笑着说:“我愿意再试一次。”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