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并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参照减免。
“百年树人,始于幼学”。这一惠民政策广受关注与好评,是政府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举措。
不过,为确保政策的长效实施,让好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个孩子,一些问题也需要关注。
我们从3方面谈谈。
作为多元办学的补充,民办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不容小觑。
2024年,全国幼儿园数量同比减少了2万多所,其中民办幼儿园就减少1.5万所,部分民办园面临生存困境。免费政策虽为普惠性幼儿园的在园幼儿带来福音,但对民办园只是“参照减免”——目前尚未明确财政补贴的标准与落地路径,对民办园的运营压力不言而喻。
一般来说,保教费占民办园营收的7成,若按照公办标准进行减免,或许将不得不面临裁减师资或缩减课程投入的困境。因此,后续政策可建立差异化补贴机制,充分考虑民办园的办园成本、运营模式差异,为民办园提供精准扶持,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政策落实的关键。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4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33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22.10万所,占87.26%,而农村地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仅为70%左右,远低于城市水平,农村地区依旧存在公办园数量不足、合格教师匮乏。
例如,某偏远山区的乡镇幼儿园,总共只有5位幼师,却要负责100多名幼儿的教学与生活照料,这些幼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前教育培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免费政策若不能有效覆盖农村地区,可能加剧城乡教育差距。
财政体系的可持续性关乎政策的稳定执行。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财政投入压力不容小觑。目前《意见》未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权责划分。
以某经济欠发达省份为例,该省部分县级市在落实学前教育经费时就面临较大压力,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在学前教育免费政策推行后,可能难以承担额外的财政补贴,恐将影响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权责划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至关重要。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需在保障民办园生存、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明确财政权责等方面精准发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为民办园提供差异化补贴。
相信未来不久,后续出台政策补充细则可以逐渐完善,以实现教育公平且有质量的目标,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免费学前教育这个好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个孩子、家庭。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