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热,就想喝冰啤;天一热,就想吃卤味。
这是因为,夏日做饭,即使是开着空调,也会感觉热,买点卤菜下饭下酒,方便、快捷且够味,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在卤味的莽莽江湖里,消费者可能绕不开——重庆卤味。
比如,在我定居的浙江三线小城(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认为是“二线”)买卤味,稍微留意一下,就发现不少门店写着“重庆卤味”“重庆卤鹅”“重庆卤菜”等字样。
当然,这些字样不代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庆卤味,但也从侧面表明,重庆卤味影响深广,具有强大的“溢出效应”。
在重庆当地,卤味的影响力则更加强劲,在某种维度上,重庆称得上是“卤味第一城”。
在哪个维度上,重庆是卤味第一城?
密度,也就是卤味门店数量占比。
前段时间,红餐产业研究院推出了《卤味品类发展报告2025》。
这份报告显示,2025年全国卤味门店数量TOP10城市中,重庆卤味门店数量占比最高,约为2.50%。
其次是成都,约为2.46%。从这个角度看,重庆、成都堪称中国卤味的“双雄”。
上述报告还有一些数据值得注意,其中,人均消费金额颇为关键。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4月,全国人均消费在25元至35元区间的卤味门店占比最高,达到29.5%;其次是人均消费介于20元至25元区间的门店,占比达到21.1%。
从更大的时间跨度看,2023年至2025年,卤味人均消费在25元至35元、35元及以上的门店占比在下降,人均消费在25元以下的门店占比在升高。而在重庆,30元以下正是卤味熟食门店的“绝对主流”。
红餐大数据显示(2025年6月更新),门店人均分布中,人均消费在21元至30元的占比高达62.9%。
在这一价格带之下,11元至20元的占比为12.7%,而10元以下的占比为1.38%。
这意味着,重庆人均消费在30元及以下的卤味熟食门店占比达到76.98%,这些门店大多以低价或者高性价比为特色承接消费者需求。
换言之,重庆作为卤味第一城,立基于性价比。
作为对比,同样是红餐大数据,上海门店人均分布中,30元及以下的卤味熟食门店占比只有44.54%,31元及以上门店的占比达55.46%。
重庆卤味门店数量占比全国第一,首先,是高温下的必然需求。
且不说重庆是此前公众印象中的“四大火炉”之一,就说近段时间的高温,重庆也是“冲”在全国前列。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以今年7月15日15时30分的数据为例,对比了不同城市的气温与体感差异。
这之中,重庆实况温度为39.3℃,体感温度达到43.7℃,对比的城市中,比它更高的只有陕西西安。
这种情况下,卤味自然备受青睐。
其次,是历史上诸多因素的融汇与影响。
作为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处的“水城”,重庆码头文化绵延数百年。在码头劳作,纤夫、挑夫、船工等需要一种“耐存放、顶饿、方便拿”的食物,卤味契合了这些需求。
就“顶饿”来说,猪耳、鸡爪、肥肠等“下水”食材,经卤制后腥味尽去,蛋白质丰富,能快速饱腹、补充体力,所以有“卤味顶饿”的说法。
另外,码头文化的一大特质是你来我往、兼容并蓄。
“湖广填四川”等历史事件发生后,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涌入重庆,也带来了各自的饮食技艺。
湖广的酱卤、广东的清卤、江西的辣卤彼此碰撞,深度融合,形成了重庆卤味“荤素麻辣鲜香,醇厚绵长”的风格。
陈晓卿写道:“很多食物看上去既简单又平静,但它的背后几乎都包含着人类发展波涛汹涌的图景。”重庆卤味正是如此。
再者,重庆卤味的麻辣不是简单的“烧心辣”,而是花椒的麻、辣椒的辣、香料的香交织在一起的“复合辣”。
重庆卤料的配方里,除了八角、桂皮这些基础香料,常有江津的青花椒、石柱的红辣椒等,有的还会加少许牛油,使辣味更醇厚。
重庆某卤味品牌的创始人于学航也表示,川渝卤味用的香料非常多,“北方卤味香料可能就三五种,但川渝卤味起步就是20多种”,合力形成口味上的麻辣鲜香。
所谓“辣得过瘾,香得留味”,很容易便能戳中重庆人的味觉嗨点。可以说,这是镌刻在重庆人骨子里的热爱,是重庆人味觉上的归属感。
这背后也有吃辣成瘾的过程。
简单来说,当辣椒素刺激痛觉神经末梢,大脑会“有所戒备”,既令心跳加快、唾液和汗液分泌增加、肠胃加倍工作,还会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神经调质类化学物质,能使人产生“快感”、兼具镇痛作用。
结果是,越辣越想吃,越吃越上瘾,越上瘾,消费频次越高。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重庆盛行“江湖菜”,辣子鸡、酸菜鱼、水煮鱼、璧山兔、来凤鱼等广受欢迎,一些江湖菜门店选择将卤制品的概念进行演绎、延伸、强化。
具体而言,是把卤煮、卤拌、卤烤、卤炒、卤烧、卤烫等烹调方法一一嫁接到江湖菜里,形成独特的卤味江湖菜。
当上述种种因素叠加,供需共振,重庆自然而然成了卤味的“天堂”。
在重庆,卖卤味的常常是个体小店。
其实,这也是全国卤味江湖的显著特点。当前,卤味行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卤味品牌以小型连锁品牌为主。
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全国门店数在50家及以下的卤味品牌占比达85.6%。
在这一点上,重庆人似乎更“绝”,不少人从摆地摊开始,有了“底气”之后,才盘下一家店,进而扩展到多家门店。
举个例子,于学航最早即开启地摊经营,尝试卖重庆卤鸡爪,吸引一些顾客后,开始开店,做连锁经营。
小店众多,加上巨头争夺,带来的问题是竞争升维。
于学航直言:“重庆的确是一个竞争非常惨烈的市场,重庆的市场不只有我们,这个行业的四个上市公司,在重庆都有密集的开店,此外还有很多的卤菜店,都非常厉害。”
显而易见,从竞争角度看,重庆也是卤味品牌的“炼狱”。
结合起来看,“天堂”和“炼狱”,有如重庆卤味的“一体两面”,特别是在以性价比为主流的消费环境中,二者之间的融汇、拉扯、较量必将持续升级。
进一步来说,卤味行业最红的“海”,或许在重庆。
卤味行业还有挥之不去的烦恼。
调查显示,导致消费者减少卤味购买频次的因素中,“口味重,不符合健康需求”是最主要的因素。
考虑这一因素的消费者占比为44%,高居第一,比考虑“重复的产品吃腻了,好吃的新品太少”“价格涨了”等因素的占比都要高。
与此相应的是,早在2014年,重庆市疾控中心相关数据显示,全市高血压患病率为24.5%,这就意味着每4个重庆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
当时就有专家指出,全市高血压患者人数不断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而吃得咸,是引发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因素。
十多年过去,减盐的呼声逐渐多了起来,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去年,重庆公布了首批减盐示范餐厅(食堂)。
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将在全市餐饮行业发出倡议,积极落实“三减四健”的健康饮食理念,减少菜品中的盐、油、糖含量,优化烹饪工艺和研发新菜品。
就卤味行业而言,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同样是“关键课题”。
作为“卤味第一城”,重庆概莫能外。
—— · END · ——
No.6493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西门忘我
作者简介:前媒体人,现自由撰稿人。
更新时间:2025-08-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