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后50年代德棍发展一骑绝尘,英法俩战胜国却不行呢?那就得问
布国威于四方是要钱的,镇压殖民地更是要大钱的。
别说英法了,美国打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打出啥好果子了吗?
莱茵河奇迹只是德国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老牌工业强国回归自己应有位置的必然过程。
德三为战争准备的海量工程师并没有伤筋动骨,也没有被邻国大规模挖走,而是留在德国境内转向民用。
德三坦克指定变速器设计商采埃孚战后直接投身民用市场爆米,给德三坦克负重轮提供橡胶的大陆集团战后去玩民用轮胎并以马牌轮胎著称,什么大众奔驰宝马都是二战就造了一堆军车战后直接开造民车。
德四最大的红利就是工程师红利,工程师就是典型的自我复制自动机,只要给点启动资金解套马上就能给你搓出来遍地厂房,刷出极其夸张的增长率。
更别说莱茵河奇迹根本就不是什么独有现象。奥地利那些年同样有极高的增长率,日本也一样保持高速增长,之后还有韩国和中国两个从真·一穷二白发展起来的工业大国。
现代化就是烧工程师向上飞的火箭,在燃料烧完之前势头一个比一个猛。
德棍的工程师数量质量都是当时欧洲第一,你既不抢又不打压,自己还跑去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当然只能看着德棍被美国人一点火星就送上天咯。
英吹法吹天天说马歇尔计划再造德国,一看怎么德国的援助额才第三啊,第一第二怎么没被再造捏。
二战后有经济学家就预言,德国经济的复苏遥遥无期,平均每个德国人等五年才能有一只盘子,等十二年才能有一双鞋。
事实怎么样呢?事实上联邦德国的经济到1950年就开始发力,10年之内再度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有一种观点认为:很简单,美国扶持的。因为美国要和苏联对抗,所以实行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给西欧大量援助,西德的经济就此从废墟中起飞。这种答案对不对呢?当然有问题。
美国人是对西德进行了援助,而且确实对西德的经济复苏起了重要作用,但你要知道,美国人的援助不光给了西德,还给了其他国家。
实际上西德拿到的只有15亿美元,远远低于英国和法国,甚至排在意大利的后面。所以光说美国援助肯定不能解释西德战后的经济起飞。
那原因在哪里呢?首先你别看联邦德国当时基本上已经是一片废墟了,但它日后的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基础还在,什么基础?
第一,工业能力还有一些。战争时期美英飞机日夜轰炸,德国人也在日夜抢修,到盟军占领的时候其实德国还保留了40%以上的工业能力。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呢,西方占领区一开始大规模拆卸德国工厂和机器,但很快就不那么做了,所以还给它留下了一些工业底子。德国东部的苏占区就很惨,苏联人把占领区能拆的都拆回去作为战争赔偿,而且坚持不懈拆了好几年,所以德国东部的工业能力只有25%不到。
我这里插一句,实际上苏联拆回去的那些机器基本上没派上什么用场,大部分都成了一堆废铁。所以联邦德国的工业实际上还有一点底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一穷二白。
第二个基础就更重要了,那就是人。我们看联邦德国战后经济奇迹的时候不要忘了,它之前的工业非常发达。所以它那些基础设施、机器厂房这些硬件虽然遭到战争的毁灭性破坏,但人的知识层次、专业水平、工业组织能力这些软性的东西并没有减少那么多。
当时德国还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和熟练工人,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在意识上仍然是一个发达工业化国家。举个例子,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德国人仍然最大限度地恢复教育,到1950年时,在校大学生已经到了10万人。什么概念?平均每一万人有21个大学生。这个比例已经高于英法了。
我这里还要告诉你,联邦德国还有一个人口红利,就是从东德跑出来的那批人。在德国的苏联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东德,光是在1947年到1949年这两年间就跑过去250万人,后来东德那边加强了监视和控制,结果在此后的10年里又有250万人跑到联邦德国。
这批人有个特点,第一是年轻人多,18-25岁占了80%。第二是知识程度高,有一个统计,在苏联修柏林墙之前的8年时间里,东德跑到联邦德国的正教授有750多名,差不多每年跑过去100名,外加34000多名教师和工程师、6000多名医生、8000多名法律专家。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联邦德国一下子掌握了大批熟练劳动力,而且这种密集程度不仅在欧洲最高,在世界上也是最高。
关于人的因素我再补充一点,那就是当时德国人的心态。这也非常重要。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德国人民深深地低下了头,但没有屈服。这话很含蓄,但又很准确。这是什么心态呢?我们认输,认罪,但心里还是憋着一股劲。
我说个例子,你现在去德国参观各种教堂、宫殿这些传统建筑的时候,会感觉他们的古迹保护得真好。但是实际上,你看到的这些老建筑基本上都是战后重建的,而且是完全按着原样,你怎么炸掉的我怎么恢复起来。你想,要不是心里憋着劲能这么做吗?
再说个例子,德国国防部一进门发现大厅的地毯很怪,血红一片又看不清轮廓。等上到三楼往下看的时候才发现,这幅巨大地毯图案是1945年战争结束时柏林上空的航拍照片,一片废墟,那是美英空军日夜轰炸,苏军地面进攻以后的样子。
当时问同行的德国军官放这样一张地毯是什么意思呢?听到这个问题,他们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简单说了一句,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体会一下这句话,你就能够感觉到战后德国人的那种心态:认罪、认输,但心里憋着劲。
听到这里你就明白了,联邦德国战后经济起飞是有基础的,而且这种基础不光是工业底子和人口,还有一种强大的底层精神力量。但是这些基础怎么激活呢?这就要说到一个重要人物,路德维希·艾哈德,联邦德国的首任经济部部长,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之父”。
那艾哈德做了哪些事呢?
首先是货币改革,把纳粹时期已经分文不值的马克淘汰掉,换上新的马克,然后是取消各种管制,全面放开市场。
我这里插一句,这个事情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做法实际上有点像后来东欧和俄罗斯搞的“休克疗法”,震动很大,全国一下子物价暴涨,失业暴涨,很多人上街游行要求恢复配给制。但坚持了一年以后,经济突然正常了,而且开始快速增长。
怎么回事?用艾哈德自己的话来说,这不是奇迹,而是德国人终于有机会发挥个人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实际上就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把我前面说的那些基础东西激活了,把当时联邦德国国内那种底层力量释放了出来。
当然,艾哈德的经济政策可不是完全的自由竞争,说实话,德国传统的国家主义在里面还是保留了一定的位置。他的经济思想实际上可以浓缩成三句话:
第一句,最大可能地保持自由竞争;
第二句,如果一个市场不能保证自由竞争,换言之出现了垄断力量怎么办?这时国家就要出面干预,对垄断进行限制,以便恢复自由竞争;
第三句,政府要保持对市场的监督和引导。
你看,这里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强调国家要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能光靠市场自己,还需要国家的监护。所以它实际上是把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可以说战后经济起飞也好,后来德国经济的进一步成功也好,都离不开这种模式。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