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有些人四五十岁了,去医院检查,血压血脂一切正常,血管弹性好,没有动脉硬化,也没有斑块沉积,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不少。
有人就疑惑,吃的也没见多健康,运动也没特别勤快,为啥血管这么“干净”?
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他们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他们的身体在怎样稳定运行。
血管的状态,不是短期养生的结果,而是长时间的代谢节律、炎症水平、内分泌系统综合运行下来的反应。
要判断一个人血管是不是处在良好状态,不能只看几个指标,要看他有没有一些潜在但稳定的特征,而这类特征,不是简单靠意志力可以做到的。
第一个常被忽略的点是体温。
正常体温范围是36.0℃到37.0℃,很多人处在这个范围内,但并不代表没问题。
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在2021年的一个横断面观察里发现,那些体温偏低但稳定在35.5℃以下的人群中,主动脉钙化评分明显高于体温稳定在36.5℃以上的人群。
这说明,低体温人群血管代谢水平较低,内皮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硬化和粥样斑块。
体温影响的是基础代谢,而代谢水平和血管修复能力之间,有直接联系。
长期低体温不是好事,它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炎症状态的外在表现。
这类人即使吃得清淡、血脂不高,也可能出现微血管病变。
第二个看起来没啥关系但实际极为重要的指标是牙龈状态。
研究已经证明,慢性牙周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出32%。不是牙齿的问题本身影响心脏,而是牙龈炎症释放的细菌毒素和炎性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系统性低度炎症,伤害血管内皮。
尤其是夜间刷牙不彻底的人群,细菌滋生更快,早晨起床口腔异味重,这些都不是小事。其实,长期不治疗的牙龈炎本质上和低度慢性血管炎没有太大区别。
再来说一个大家几乎不会联想到血管的问题:情绪调节能力。
长期情绪压抑或者过度兴奋,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处于激活状态,这种激活状态会持续引起血管收缩,升高心率和血压。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联合北京安贞医院在2020年做了一项功能磁共振与血管超声联合观察研究,发现长期焦虑障碍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比情绪稳定组增加了0.12mm以上,这个数值在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中属于早期病变。
也就是说,情绪影响的不是心情,而是血管壁的真实结构变化。其实它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放缓节奏部分逆转。
接着是一个有争议但越来越被证实的观点:肠道菌群影响血管健康。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短链脂肪酸、炎症水平和脂质代谢,能间接改善血管环境。那些长期有便秘、腹胀或排便异常的人,往往伴随菌群紊乱,血管状态也偏差。
这种情况不是靠单纯吃益生菌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膳食结构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才能重建微生态平衡。
还有一点,是大多数人根本不当回事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
正常人夜间入睡后血压会下降10-20%,这是血管休息的过程。但有些人夜间血压不降,甚至上升,叫做“非杓型血压”。这种人群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的概率几乎是普通人的2倍以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的一项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研究发现,非杓型血压与左心室肥厚、心率变异性下降有直接关系。
这意味着,这类人群的交感-副交感神经转换能力差,血管长时间处于张力状态,极易造成血管壁损伤。很多人以为白天血压正常就没事,但忽略了夜间的这个波动区间。
要监测只能做动态血压,普通血压计根本看不出来问题。
最后一个特征是睡眠结构稳定。
不只是睡得够不够,而是深睡眠比例够不够。
德国一项涉及6200人的研究指出,深睡眠比例低于20%的人群,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39%。
深睡眠阶段,大脑清除代谢废物的效率提高,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管扩张更充分,血流灌注改善。
如果长期睡眠浅、易醒、梦多、鼾声大,就会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破坏血管的节律性调节能力。
尤其是患有轻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的人,夜间低氧状态反复刺激心血管系统,增加动脉压力,血管长期受损,动脉弹性降低。
很多中年男性出现清晨血压高、头痛、颈部僵硬,其实都是夜间睡眠结构紊乱的表现,不是简单的年龄问题。
讲到这,可能有些人会感到意外,怎么好几个特征都跟血管没直接关系?
其实这正是关键点所在。真正“干净”的血管不是靠某一种食物、某一种锻炼方法维持的,而是靠多个系统长期保持平衡。
换句话说,血管状态其实是全身代谢、神经、免疫协同作用下的一个指标性反应。
一个特征做得好未必就能让血管一直健康,但多个维度都维持在稳定状态,就有可能延缓血管衰老。
现在有个延伸的问题可以考虑下:如果一个人能通过生活方式达到这些特征中的大部分,那还需不需要定期做影像学检查,比如颈动脉超声或冠脉CTA?有没有可能把检查频率延长?
答案得看风险评估。
就算一个人生活状态好,血管表现也正常,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家族遗传、隐匿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a过高这类隐性风险。
尤其是高原地区、寒冷地区或压力大行业人群,他们的内源性应激水平更高,血管负担更重。
如果只是凭生活方式好就减少检查,很容易出现空窗期遗漏问题。建议方式是风险分层:有家族病史、吸烟史、高胆固醇的人,不管状态多好,建议每1-2年一次;无高风险因素且生活方式稳定者,可以每3年做一次影像学检查。
但有一点不能忘,任何一次检查都只是“过去一段时间的结果”,它不能预测未来,而生活方式才是对未来状态的真正控制力。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杨中天.心血管疾病患者四季养生秘诀[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5-02-09(015).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