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南京【老字号餐厅】——每家都有上百年历史

#你吃过哪些老字号美食#

导语: 六百年前,郑和船队从龙江关启航时,码头上飘着盐水鸭的咸香;三百年前,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总少不了一道"糟鹅掌鸭信"的江南雅趣。南京的老字号食府,恰似秦淮河畔的乌衣巷燕,衔着六朝金粉与市井烟火,在时光长河里将金陵滋味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来一起寻觅藏在南京深处的百年历史老店。

一、马祥兴菜馆(1845年)

历史:青砖门楼上的铜铃在风中轻吟,讲述着中国四大清真老字号之首的传奇。这家由马氏回民创立的食府,将北方清真菜的浑厚与江南菜的清雅完美交融。当年于右任题写的"百壶美酒人三醉,一塔孤灯映六朝"楹联,至今仍在厅堂见证着舌尖上的金陵风月。

招牌:

美人肝:实为鸭胰白,经热油爆炒后形似玉簪,脆嫩中带着微妙的回甘;

凤尾虾:须用太湖青虾,在蛋清糊中舒展如凤尾,炸至金黄时恰似栖霞秋色。

二、绿柳居(1912年)

历史:太平南路的梧桐树影里,素净的民国风建筑藏着中国素食界的"活化石"。创始人曾得灵谷寺高僧指点,以"春有荠菜冬笋,夏用荷叶莲蓬"的时令哲学,将寻常豆腐做出七十二般变化。当年宋庆龄在此宴客时笑言:"绿柳垂金线,素斋胜珍馐。"

招牌:

素烧鹅:用油豆皮裹着香菇笋丁,卤汁浸润后竟有鹅肉纹理;

罗汉观斋:十八种时蔬如佛珠流转,暗合"一箸知禅味"的意境。

素刀鱼:用紫菜模拟鱼皮,山药泥塑成鱼身,浇上糖醋汁后连老饕都难辨真假。

三、永和园(1901年)

历史:夫子庙泮池边的飞檐下,永和园的金字招牌映着秦淮灯影流转百年。前身"雪园茶馆"的基因,让这里的茶点始终带着文人雅趣。朱自清在《南京》中写道:"永和园的干丝,烫得恰好的开水里过三遍,切得能穿针..."

招牌:

蟹壳黄烧饼:芝麻与饴糖在炭火中化作琥珀色的脆壳,咬开时千层酥皮如宣纸翻飞。

炖生敲:需用木槌将鳝背敲至蝉翼薄,与五花肉在砂锅里缠绵三小时,终成"金陵独一味"的至鲜。

四、刘长兴面馆(1897年)

历史:中山东路的梧桐荫下,青花瓷碗盛着的不仅是面条,更是一碗流动的市井史诗。创始人挑着扁担叫卖馄饨起家,如今已成南京面食界的泰山北斗。店堂里永远坐着银发老者,用方言念叨着:"刘长兴的面,吃得汗披披,三天不想家。"

招牌:

鱼汤小刀面:要用长江鲫鱼熬出奶白浓汤,面条如银丝卧波;

薄皮蟹黄包:需"捏出32道褶",蒸熟后汤包在筷尖颤若凝脂。

鳝糊面:活鳝划丝爆炒,浇头需盖满碗口不见面,老南京谓之"过桥"。

五、安乐园菜馆(1920年)

历史:王府大街的雕花门廊后,藏着南京最地道的清真茶楼。晨光初露时,戴白帽的老师傅正在揉捏牛肉汤包,十八个褶子暗合伊斯兰教"十八天堂"之说。午后阳光斜照在万字纹窗棂上,老人们就着一壶雨花茶,看青烟从千层油糕的缝隙中袅袅升起。

招牌:

鸭胗烧卖:里藏着用麻油调味的糯米珍珠。

七家湾牛肉锅贴:已成为非遗,咬破薄脆面皮时涌出的牛骨汤汁,让每个清晨都充满温暖的仪式感。

六、六华春(晚清)

历史:虽已隐入历史尘烟,但这座曾雄踞夫子庙的"京苏大菜"殿堂,仍在老南京的记忆里飘着酒香。当年文人墨客在此雅集,创造出将淮扬菜的精致与金陵风物结合的独特流派。

招牌:

瓢儿鸽蛋:用冬瓜雕成玉瓢,盛着晶莹剔透的鸽蛋;

松子熏肉:需用雨花松枝熏制,肉香中带着山野清气。

炖菜核:取矮脚黄菜心嫩叶,与鸡脯肉在鸡汤里共舞,清淡中见至味,周恩来总理曾赞其"清香可口,回味无穷"。


结语: 当我们在网红餐厅打卡时,这些老字号依然固守着石磨与砂锅,用慢火熬煮着城市的集体记忆。绿柳居的素烧鹅延续着千年禅意,永和园的茶点中漂浮着秦淮文脉。下次路过这些斑驳的门楣时,不妨走进去点一笼汤包,让舌尖穿越时光,尝一口从未老去的金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南京   老字号   夫子庙   秦淮   永和   金陵   汤包   历史   清真   招牌   餐厅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