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老陈瞰世界。
最近科技圈被一则“冷门新闻”刷屏——索尼Xperia官方公众号进入注销冻结期,历史推文全被清空得干干净净。
咱们再翻索尼中国官网,手机类目早就没了踪影,专属域名也早在7月就正式宣告停用。

有索尼内部员工直接证实,这可不是简单的业务调整,而是高层拍板的决定:索尼手机彻底放弃中国大陆市场。
提到索尼手机,老数码迷心里多少有点感慨。当年“索尼大法好”的梗传遍全网,既是粉丝对它黑科技的追捧,也藏着几分无奈的自嘲。
这场持续10余年的“技术信仰”,终究没能熬过中国手机市场的残酷竞争。其实回头细想,索尼手机的退场,早就埋满了各种明显的预兆。


说句实在话,索尼手机离开中国,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攒了两年的“必然结果”。
2025年这一年,索尼的动作接连不断:3月官方微博停更,7月公告域名停用,紧接着就传出撤出芬兰市场的消息——当地官网和合作平台上,再也买不到最新的旗舰机型。
等到11月初公众号注销,这一连串操作,不过是把“退出中国”这件事彻底摆到了明面上。

更让人唏嘘的是,今年5月刚发布的新品,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12GB+256GB版本定价1499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11980元,港版代购价都要8300元起步。
结果上市还没俩月就爆雷,索尼官方紧急宣布,因部分机型出现电路板故障,导致意外关机、重启甚至无法开机,暂停全球发货和门店销售,部分地区还启动了召回。
不少网友调侃:“幸好没国行版本,不然又要有人踩坑”。

这波质量危机,成了压垮索尼手机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在此之前,它的日子早就不好过了——2015到2019年,全球销量从2500万台暴跌到300万台出头,4年跌幅高达88%。
在中国市场更是惨,常年被归为“Others”阵营,市场份额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句不好听的,很多手机卖场里都见不到它的专柜。


论硬件底子,索尼手机当年是真能打,圈了一大波科技发烧友,靠的全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早年间的Xperia Z1特别亮眼,没有刘海的纯直屏看着就舒服,还保留着3.5毫米耳机孔,相机调校有自己的特色,连拍速度快到能抓下瞬间动作,这些配置在当时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2014财年它全球销量冲到了4000万台的高点,正是靠着“One Sony”的全产业链技术整合,把硬核技术都用在了手机上。

但问题也出在这份“技术执念”上,甚至有点工程师的死脑筋。那时候国产手机都在拼快充、做长续航、加 AI 美颜功能,使劲琢磨年轻人的喜好,索尼却还在死扛自己的坚持:
坚决不做刘海屏、挖孔屏这类异形屏,相机调校非要死磕“原汁原味”,拍出来的照片太真实,反而不符合咱们喜欢的审美。
系统UI更是毛病一大堆,连微信双开、长截图这种大家天天用的基础功能都没有,本地化适配做得特别敷衍。

网友说得特别实在:“索尼手机本身是部好机器,但就是摸不透中国用户想要啥”。
更让人难接受的是价格一直居高不下,Xperia 5V起售价就要6499元,同价位的国产旗舰早就把配置拉满了,快充、长焦、大电池一样不缺,索尼这性价比直接被甩几条街。
业内人都直白说:“又贵又不顺手,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一点不意外”。

就算索尼后来想亡羊补牢,也没能把用户拉回来——毕竟充电速度实在太拉胯了。
27.6W的峰值充电功率,充满电得花77分钟,充10分钟才回21%的电,这速度别说旗舰机了,连千元机都比它快。
更尴尬的是它的核心卖点影像功能,也没能撑起场面。虽然打着“媲美Alpha相机”的旗号,但实际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传感器尺寸太小,长焦拍摄的细节捕捉能力不够,背景虚化全靠软件凑,放大照片后噪点还特别多。

对比同价位国产旗舰的计算摄影,索尼的“真实感”反而显得有些落伍。网友吐槽:“索尼是把最好的传感器卖给别人,自己用却不会优化,简直是买传感器送手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索尼手机的退场,更像是一次“战略性放弃”——与其在不擅长的赛道上消耗资源,不如把精力放在能赚钱的核心业务上。
收缩手机这类竞争劣势业务,把资源集中到优势领域,索尼已经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在音频领域,借着全屋定制家装的风口,索尼回音壁卖得风生水起。
2025年上半年,它以23.9%的市场份额登顶行业第一,旗下的HT-B600回音壁,3.1.2声道支持杜比全景声,入门价位就能体验影院级音效,成了很多家庭的首选。

影像领域更是索尼的“王牌”。2024年包揽京东微单与镜头金奖,到了2025年京东双11,索尼直接实现“双登顶”,微单相机和镜头品类双双拿下品牌销量第一。
而且索尼并没有完全离开移动领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赚钱。它一边给华为、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供应核心传感器,赚着B2B的稳定收益。
一边拓展车载等新场景,在进博会上展出的车载技术,已经成了新的增长点。说白了,放弃自有手机品牌,不是索尼不行了,而是人家看清了局势,选择在更赚钱的赛道上发力。


市场从来不会跟你讲情怀,只认“懂用户”的创新。索尼手机的10年中国之旅,完美印证了一个道理:光有硬核技术不够,不懂本地化、不接地气,再强的“信仰”也撑不起销量。
现在的中国手机市场,eSIM技术普及,厂商都在抢着优化空间、提升体验,你还抱着老思路不放,自然会被淘汰。
索尼换赛道逆袭的例子也说明,识时务者为俊杰。不管是百年巨头还是新兴品牌,跟不上市场节奏,迟早会被甩在身后。
咱们消费者买手机,图的不是冷冰冰的参数,而是用着顺手、性价比在线的产品。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与残酷就在这:能留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既懂技术,更懂用户的玩家。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