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大淡水湖。很多人可能想不到,五大湖之一的洪泽湖,形成大湖的历史居然还不到一千年,而且,洪泽湖里面还沉没着一座历史名城。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讲过泗水的历史。作为淮河最长的支流,泗水在古代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周时期,大象二年(580 年),泗水边上设有泗州,州治在今天宿迁的南面。泗州于隋代毁于战火,唐朝重建。
隋朝开通了大运河,以泗水的支流汴水为运河河道,称之为通济渠。唐朝为了加强对运河的管理,就把泗州城及其州治,一起整建制地迁至汴水入淮口的临淮县。唐时临淮县的县治位于今泗洪县东南,另有说法是位于今盱眙县。此时泗州府(后改为临淮郡)管辖着临淮、涟水、徐城、下邳、宿迁、虹县六个县,唐建中二年(781年),盱眙并入泗州。
这个时候的洪泽湖是什么样子?还只是一片分布着众多小湖和水塘的湿地。这些小湖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等。这些小湖应该是淮水涨水时,洪水溢出蓄积而成。历代的历史地图,都没有标注这里有湖。
洪泽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隋大业年间,杨广乘龙舟巡游江都,路过破釜塘时,遇到了洪水,就把破釜塘更名为“洪泽湖“,此时洪泽湖估计只是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小湖。
在北宋时期,淮河还是独自向东入海,水流比较畅通,因此,淮河边的这些小湖还没有连接成大湖。
促成这些小湖连成大湖,并且水面进一步急剧扩张的原因,不是淮河,而是黄河。
建炎二年(1128年)和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两次大决口,夺泗夺汴入淮海,然后再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不但要承接自身上游的水量,还要承接黄河的水量,下游顿时排水不畅,在泗州一带淤积成了大湖。之前的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等小湖全部连成一片,一个新的大湖“洪泽湖”出现了。
(南宋时期洪泽湖)
但是,南宋的洪泽湖,还只是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条状,远远没有达到现在的规模。古泗州离洪泽湖水面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明朝的隆庆、万历年间,水利专家潘季驯领衔治理黄河。潘季驯保障大运河漕运畅通,防止上游洪峰冲击运河,同时也为了防止黄河(淮河)河道进一步北泥沙淤积,采取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的治河攻略,在洪泽湖的东面修建了高家堰。其意图是,让较清的淮河水在上游积蓄,然后冲入收紧后的下游河道,急水攻沙,把下游的泥沙冲走。
高家堰修成后,一下子将洪泽湖的水面抬高了,水面开始向西,向北漫延,洪泽湖的水面一下子就扩大了很多。明时,洪泽湖水面已经逼近到泗州城下。
潘季驯修高家堰的时候,还是有所顾忌,因为洪泽湖水面再扩张的话,有可能淹掉朱明王朝的祖陵,朱元璋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埋葬于洪泽湖的西岸。淹掉祖陵,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到了清朝,朝廷可没有这么多顾忌了。清朝毫不犹豫的把高家堰再加高,洪泽湖水面进一步扩大,这带来了意想不到后果。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决口,河水夺汴入淮,洪泽湖水面急速扩张,岸边的泗州城遭没顶之灾,一夜之间被洪水淹没。到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泗州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
洪泽湖的水面,应该是此时为最高峰,预计在3500平方公里左右。
(今天的洪泽湖)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下去,洪泽湖的面积有可能还会增加。但历史就是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掉头从山东出海,黄河水不再从淮河入海,洪泽湖的压力顿时轻了很多,面积也渐渐回落,稳定了下来。
今天的洪泽湖,面积约2069平方公里。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