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穷得娶不起,妹妹丑得嫁不出,两人凑合生下一儿子威震天下

古人的婚姻都要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讲究门当户对,对于那些大家族的子弟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私情可言,基本上就是大家族联姻从而壮大整个家族的势力。

而在清朝,就有一户人家,哥哥穷的结不了婚,而妹妹难看的没人要,作为他们两个父亲直接做主,让两人成亲,谁也没想到,二人竟然成为了天造地设的一对。

就连两人的命运也得到了好转,咸鱼翻身把歌唱,就连他们生下来的儿子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物,他到底是谁,希望本篇文章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1. 家庭情况

这个哥哥名叫李文安,他出生于一个看似普通却怀揣着不凡梦想的家庭,他的父亲李殿华,是个饱读诗书的乡下读书人,家中仅有几十亩薄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李殿华虽有满腹才学,却在科举之路上屡屡碰壁,始终未能考取功名,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家中,开设私塾,一边教授学生,一边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他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四个儿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李文安自幼便与其他孩子不同,他身体孱弱,智力发育也较为迟缓。

当别家的孩子四岁便能轻松背诵四书五经时,他却直到八岁才开始启蒙读书,而当同龄人十三岁就考上秀才时,他才刚刚读完“四书”。

李文安的成长之路,仿佛被命运的枷锁紧紧束缚,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为了让李文安能够专心读书,父亲李殿华特意安排了大哥李文煜秀才来督促他的学习。

李文煜对弟弟的学业要求极为严格,每年正月初三,当别人家还沉浸在新年的欢乐氛围中时,李文安就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苦读,一直要持续到大年夜,全年无休。

在大哥的监督下,李文安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自己天赋不如他人,唯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改变命运,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未因李文安的努力而有所减轻。

李家虽有几十亩田地,但收成却要看老天爷的脸色,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一家人勉强能够维持生计,可若是遭遇旱灾、水灾或是虫灾,粮食歉收,日子便过得捉襟见肘。

每到年终岁末,家中便会挤满前来讨吃的人,他们的催促声和哀求声,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李文安和家人的心,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李文安从未放弃父亲的嘱托。

他深知,科举考试是他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尽管生活给予了他诸多磨难,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迎来曙光。

2. 收养的义女

就在此时,李家突然多了一个妹妹,原来是李殿华上山砍柴的时候捡到的一个小女孩,当时她得了天花,想必是被自己的父母嫌弃了。

而李家的家风敦厚纯朴,不忍心看着小女孩在野外活活饿死,将其带回家中,经过李殿华粗略的医术,小女孩竟然挺了过来,出落成了黄花大闺女。

李殿成有四个儿子,一直都想要个女儿,刚好就收了女孩为义女,我们暂且称为李氏,李氏面对老李家的收养,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想着每天帮助义父干农活。

但李殿华不想让女孩子干农活,他认为女孩子就应该勤俭持家,但是他扭不过李氏,你还别说,别看李氏是个女孩子,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男人差劲。

李氏干起活是越来越快,就连义父都忍不住夸赞他,这一夸,他干活更起劲了,不得不说,她在农活上面帮了李殿华不少忙,不知足不觉中,李氏到了出嫁的年纪。

让李殿华头疼的是,李氏长的很难看,根本没有愿意娶她,再加上,小时候得过天花,留下了一脸的麻子,更没人愿意娶她了。

李氏每天都得下地干活,女性的缠足会耽误她干活的速度,任由自己长成了大脚,常年的下地干活让李氏长的虎背熊腰,五大三粗的,活脱脱的像个男人。

面对自己的婚姻,李氏毫不在意,还表示大不了不结婚,这样就可以永远陪伴自己的父亲啦,李殿华显然是不会同意的,本就有一个穷的结不了亲的儿子,又来一个结不了亲的女儿。

3. 有名气的儿子

想到这里,父亲就想撮合李文安和李氏及结为夫妻,但还是要询问两个孩子的想法,还没来得及问,刚下班的李殿华就看到了两人亲密的举动。

原来是李氏干农活累着了,趴在桌子在小憩,李文安看到后就为其披上了衣服,两只眼睛含情脉脉的看着李氏,眼中还带有一丝的情意。

看到这里,李殿华当即就撮合了两人,李文华听后也是喜笑颜开,李氏则是害羞的遮着脸,在李殿华的安排下,两人很快拜堂成亲了。

婚后,李文安和李氏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李氏勤俭持家,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李文安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李氏的鼓励和支持之下,李文安的学习劲头愈发的浓烈,终于在道光十四年考取了举人,四年后又考中了进士,这样的消息直接让李殿华高兴坏了。

随着李文安步入仕途,他被分发到刑部任职,在刑部的十八年里,他尽心尽职,执法公允,不徇私情,每次审案都力求将案情查得水落石出,被人称为“包公再世”。

他的清正廉洁和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上司的认可,也为他在官场中积累了良好的声誉,在家庭方面,李氏为李文安生下了六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次子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李鸿章自幼聪慧过人,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学业进步迅速,李文安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就早早的让李鸿章拜在了曾国藩门下学习,为何曾国藩会同意呢。

那是因为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一期考上进士的,古代的学子都非常重视同窗之情,面对好友的求助,曾国藩自然是会同意的。

经过李文安和李鸿章两代人在仕途的发展,李家渐渐地从农民小户成为了有名有姓的豪门大户,实现了阶级的跨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生下   哥哥   儿子   妹妹   农活   父亲   家中   义女   勤俭持家   义父   刑部   小女孩   科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