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曹操的形象是与“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乱世之奸雄”也曾经在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刻,带着一腔孤勇说出了“若天命在吾”的豪言壮语。当然,由于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吾为周文王矣”,所以反而成为人们眼中暴露曹操想当皇帝的证据。其实,如果我们不再以“今日的认知,去揣测古人之行为”,就会发现曹操即便真的想当皇帝,也需要逆天改命的勇气。毕竟,在那个时代想要以下犯上,在世人眼中是无法容忍的。最近的国庆档电影《三国的星空》就试图去剖析和还原历史中那个真实的曹操。
在汉代之前,除了“殷革夏命”被世人所认可之外,任何所谓的僭越行为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比如王莽建立新朝,就被视为“篡汉”。而想要取王莽而代之的诸多地方势力,无论是绿林的刘玄、赤眉的刘盆子、占据邯郸的王朗……也需要让自己与汉朝的刘家扯上关系。如果曹操真想要取代刘汉,而且还要披上合法的外衣,就必须与刘氏皇族扯上关系,但是曹操并没有这么做。在电影《三国的星空》中则是以曹操与刘汉皇族的妥协诠释了两者的关系,曹操需要“挟天子以令不臣”,汉献帝则需要曹操为其翦除诸侯。最终双方因为衣带诏而爆发了最为激烈的冲突,但牺牲品则是董承。
曹操想要当上皇帝,也需要“顺乎天而应乎人”才有可能实现。只可惜,当时的曹操似乎并没有这种“觉悟”,反而在那个时代成为罕见的“逆行者”。
要知道,东汉的建立所依靠的是来自南阳地区的世家大族,而且经过东汉200余年的发展,他们早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不仅出现了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就是原本复姓“夏侯”的曹氏家族,也为了显示崇贵,自称是西汉初期丞相曹参的后裔。
中央朝廷根本无力压制这些真正的实权派,那么曹操想要真正的掌控大权,就必须“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向这些世家大族低头屈服。但是曹操则选择了与世家大族的决裂。
影片中,以曹操和袁绍的一次宴会展示了此次决裂。袁绍以食物为理由向曹操炫耀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许就是为了证明只有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不仅获得强兵劲马,还能拥有广阔的势力范围。只是这些在曹操眼里只是过眼云烟,世家大族更是外强中干。
结果,曹操反而反其道而行之,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开始了对世家大族的残酷镇压,在其成为一方诸侯初期就敢将与兖州大族关系密切的陈宫直接斩杀。而在曹操逐渐掌控北方地区的权力之后,颍川荀氏(荀彧)、曲阜孔氏(孔融)、弘农杨氏(杨修)和清河崔家(崔琰)等等,都成为他打压世家大族的祭品。其实,曹操也很清楚这种以权威方式只能暂时压制这些世家大族,但是想要真正的从根本上瓦解他们盘根错节的势力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制度保障。
于是,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曹操先后三次下达了“求贤令”,或者说是“披着求贤”外衣的“选官制度”。
而且,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不会以所谓道德品质,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提出即便是苏秦这种“盗嫂受金”私德不佳的人,在曹操的手下中也会获得一席之地。
而到了第三次求贤令时,不仅私德不再成为提拔人才的羁绊,并直接提出“伊挚、傅说出于贱人”都有获得提拔的机会。这是曹操明确提出寒门的人士只要有才能,都将获得提拔的机会,并且希望能够达到“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只可惜,曹操的一腔孤勇随着他的离世瞬间分崩离析,继承其权位的曹丕很快就提出了“九品中正制”,正式以制度性的方式确立了世家大族对权力和财富的垄断。作为曹魏历史上,较为有作为的皇帝,曹丕向世家大族的屈服,更加凸显了曹操的伟大和“逆天改命”的决绝。套用后世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相对于大多数“时势所造之英雄”,曹操属于那种有能力“造时势之英雄”。
为了能将曹操逆天改命的形象展示给全国观众,电影《三国的星空》以一种“舆论战”的形式进行了诠释。在官渡之战前,代表世家大族的袁绍发布了《讨曹操檄》,在这篇檄文中,贬低着曹操的人格和出身,甚至以“赘阉遗丑”对其进行攻击。
而曹操面对这些世家大族所占据的道德制高点,只是平静的以“天命在我,袁绍其乃我何”的强者心态平静的应对一切。而且,在面对袁绍的十万精兵,以及充足的粮草时,曹操巧妙的用兵法迎战,并最终在乌巢一把大火烧掉了袁军的希望。此战曹操不仅实现了以弱胜强的壮举,更是为统一北方奠定坚实的基础。
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的“天命在我”,并不是简单的想要争当皇帝这么简单。
正是因为对于历史的精准还原,以及对曹操不同以往的解读,所以电影《三国的星空》在上映之后就在豆瓣上获得了7.5分的高度认可。而此时,我们再去审视曹操的“天命在我”,还会简单的认为他只是想要争当皇帝吗?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