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亏损四千万,全国陷“关停潮”,曾经的金饭碗如今正惨遭抛弃

在中国,公交车曾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最熟悉的交通工具。它稳定、便宜、方便,曾经也象征着一种职业荣光——公交司机,人人羡慕的“金饭碗”。

可现在,公交系统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一份数据显示,苏州公交集团2024年的营收仅2.28亿元,却背负着28.72亿元的运营成本,最后亏损高达4864万元。成都公交集团同样难逃命运,营收11.23亿元,净亏损1.08亿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公交“关停潮”正一波接一波地蔓延开来。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腹地,公交线路的停运、削减、人员流失、欠薪等问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个曾经支撑起城市脉络的系统,为何会落得如此境地?公交行业还能熬过去吗?

2024年年底,北京的公交线路减少至1261条,短短一年时间少了24条。而在广州,短短10天内先后取消了19条线路后又停了5条;河北保定因为财政紧张,公交服务大面积暂停;湖南耒阳甚至出现司机工资被拖欠的情况。

这种情况不再是个别事件,而是全国性的难题。苏州、成都、天津、商丘、渭南……这些名字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公交停运”新闻里。不仅是小城市,大都市也难以独善其身。

事实上,公交行业的危机早在2015年就已经埋下了伏笔,那一年开始,全国公交客运量开始逐年下滑,年均降幅超过2.8%。到了2022年,全国公交客运量只剩下2014年的一半,781.88亿人次锐减至353.37亿。

曾经早晚高峰里人挤人的场景,如今成了空荡荡的车厢,司机盯着前方,座位空着一排又一排。人少了,钱自然也少了。公交车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票价,可现在的票价根本覆盖不了运营成本。

数据显示,公交车每跑一公里的成本高达5.7元,而票价收入只有3.2元,也就是说,每跑一公里,公交公司就要倒贴2块多,越跑越亏。整个公交行业年亏损已经超过2000亿元。

这不是一两家企业的问题,是整个行业在“裸奔”。亏损的背后,是多方面的压力在挤压这个原本就不赚钱的行业。首先,是财政补贴的减少。过去,公交作为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是维持运转的重要保障。

但随着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支出不断增加,公共交通的优先级被迫降低。西安2024年的公交补贴就比上一年减少了15%,蒲城县的补贴更是从2016年的247.77万元降到2021年的9.35万元,连基本运营都难以维持。

与此同时,公交行业的运营成本却在不断上涨。一辆新能源公交车的购置成本动辄数十万元,电池寿命只有5到10年,更换一次电池就要18万元。

电价、油价的波动,加上维修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人工成本同样高企,有的公交公司测算,司机和维修人员的工资,占到了总运营成本的60%,这还不包括保险、培训等支出。

而这些成本,却没有随着客流减少而下降,反而年年上涨。司机岗位也不再吃香了。过去,公交司机是大家眼中的铁饭碗,可现在有的地方司机工资几个月发不出来,有些甚至还得自己垫付保险和维修费用。

年轻人不愿意干,老一代司机退休了,没人接班。有些地方的公交线路,就因为招不到司机,不得不停运。公交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人才流失的危机。

不仅如此,公交车还要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竞争。高铁的快速普及让长途公交几乎失去了市场,2024年中国高铁里程已经达到4.8万公里,覆盖了90%以上人口超过50万的地区。

而城市内部,私家车、网约车、电动车三面夹击,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过去大家出门靠公交,现在手机点几下,车就到楼下。虽然贵一点,但更快捷、更舒服、更私密。有些人甚至直接放弃公共交通。特别是年轻人和社交恐惧者,更愿意坐网约车。

不用等车、不用挤、不用喊“师傅停车”,更不用担心坐过站。而电动车,则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灵活、便宜、不堵车,成了不少人上下班的首选。面对这种局面,不少公交公司也开始“自救”。

南京公交搞起“白天拉客,晚上拉货”的新模式,联合快递公司,利用固定线路送快递,最快能在两个小时内送达。郑州公交则把闲置的修理车间租给顺丰,改造成快递中转站,盘活了资产,也帮快递企业省了钱。

南昌公交更是把婚车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公交车装饰得花团锦簇,专门接新人结婚,仪式感满满,截至目前已有数百对新人尝鲜。

这些创新尝试确实带来了一些收入,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但距离真正填补亏损还有很长的路。毕竟公交的本职工作还是要载人,不可能全靠副业来养主业。

而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公交的公益属性不能丢。对于老年人、学生、低收入群体来说,公交依然是最实用、最便宜的出行方式。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定制化公交服务,比如南昌推出“文旅+公交”“商圈+公交”等特色路线,通过打造“网红”公交,吸引年轻人打卡拍照。

有的城市则把公交和旅游结合,串联景点,既服务本地人,也吸引游客。这些做法让公交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逐渐找回往日的人气。不过问题依旧严峻,公交行业的出路仍不明朗。

规模越大,亏损越大,财政补贴又有限,公交公司很难靠自身力量扭转局势。想要改变现状,或许得从顶层设计下手,比如优化补贴机制、调整线路布局、引入新技术提升运营效率等。

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曾经的公交司机,是身穿制服、驾驶着满载乘客的车辆,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代表着稳定和体面。现在,不少司机却要面对无车可开、工资难发的窘境。

城市的心跳在变,交通的格局也在变,公交车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公交不会消失,但它必须改变。它不再是那个“站站停靠、满载乘客”的唯一选项,而要成为城市多元交通系统中的一环,找到自己的定位,活得更灵活,也更有韧性。

未来的公交车,可能不只是载人那么简单,它的车厢可能会承载快递、婚礼、文旅、展览,甚至是城市记忆和温度。

公交行业的寒冬不可能一夜回暖,但只要还有人需要它,它就还有意义。或许你已经很久没坐过公交,但下次你再踏上车厢时,可能会发现,它已经不是你记忆中的样子了。

它正在努力活下去,也在寻找新的方向。公交行业的困局,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道必答题。它既关乎公平,也关乎效率;既关乎经济,也关乎民生。这个行业不会消失,它只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信息来源:

凤凰网:《公交停运背后,一个县城的财政窘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财经   金饭碗   全国   公交   司机   城市   行业   公交车   快递   工资   客运量   车厢   票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