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对着孩子发火了,明明知道要耐心,可就是控制不住 —— 我是不是真的太没耐心了?”“教孩子认时间,重复第 8 遍他还是错,我忍不住提高了嗓门,过后又偷偷后悔:我怎么就不能多等他一会儿?”
很多妈妈烦躁后,都会陷入自我怀疑:“肯定是我没耐心,不然怎么会对孩子发火?”“别的妈妈都能温柔教,就我总急,我不是个好妈妈”。可其实,妈妈的烦躁从来不是 “没耐心” 那么简单 —— 它藏着重复教的疲惫、没人分担的孤独、对 “教不会” 的焦虑,这些都不是 “没耐心”,而是你需要被看见的 “压力信号”。今天就拆穿 “烦躁 = 没耐心” 的误区,帮你读懂自己的情绪,不用再自我责怪!记得转给身边的妈妈,让更多人知道:你的烦躁不是错,只是需要被理解、被帮忙~
妈妈常有的自我责怪:
“教孩子穿衣服,他又把袖子穿反了,我忍不住说‘怎么又错’,过后骂自己:多等他试一次不行吗?我太没耐心了。”
可你没发现吗?你不是 “没耐心等孩子学”,而是 “重复 10 遍的疲惫压垮了情绪”——
第一次教,你笑着说 “袖子要找对洞洞哦”;
第三次教,你还在温柔提醒 “看清楚,这边是正面”;
到第八次,孩子还是穿反,你喉咙发紧、胸口发闷,不是 “没耐心”,是重复的动作、反复的提醒,已经耗光了你的精力。就像连续拧 100 次瓶盖,最后一次没拧开时的烦躁,不是 “没耐心拧”,是手酸了、力气用完了。
场景案例:
朋友教女儿系鞋带,从 “交叉绕圈” 到 “穿洞拉紧”,每天教 5 分钟,连续教了一周。第八天早上,女儿还是把鞋带绕成一团,朋友忍不住说 “怎么又记不住”。后来她才发现:不是没耐心,是每天重复同样的步骤、弯腰示范到腰酸,加上要赶上学时间,疲惫叠在一起,才忍不住急了。那天她让老公帮忙教,自己坐旁边歇了会儿,下午再教时,居然能笑着等女儿试第三次 —— 你看,不是没耐心,是你需要先歇一歇。
别自我责怪,试试这样做:
下次重复教 3 遍后觉得累,别硬撑,说 “妈妈教了好几遍,有点累了,我们先歇 5 分钟,等下再试好不好?”(承认疲惫,不是没耐心);也可以换个人教,比如让爸爸接手 “爸爸来当‘鞋带老师’,妈妈当小助手”,你会发现:精力恢复了,耐心自然就回来了。
妈妈常有的自我责怪:
“早上教孩子穿衣服,他磨磨蹭蹭,我一边催一边慌:还要做早餐、收拾书包,再慢就迟到了 —— 我怎么就不能等他慢一点?肯定是我没耐心。”
可你烦躁的真的是 “孩子慢” 吗?不是 —— 是你一个人扛了 “教穿衣 + 做早餐 + 收拾书包”3 件事,手里还攥着要迟到的焦虑,孩子的 “慢” 只是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像手里拎着 3 个装满水的桶,有人帮你接一个,你就不会因为桶晃了而慌;可没人帮忙时,哪怕桶只晃一下,你也会忍不住急 —— 这不是 “没耐心拎桶”,是没人分担的压力太大了。
场景案例:
邻居妈妈每天早上像 “打仗”:6 点半起做早餐,7 点教孩子穿衣服,7 点 20 收拾书包,7 点 40 送孩子上学。有天孩子穿袜子磨了 5 分钟,她突然就急了:“能不能快点!要迟到了!” 过后她哭着说 “我不是没耐心等他穿袜子,是我怕早餐凉了、怕上学迟到,一个人忙不过来,太慌了”。后来她让老公每天早起 10 分钟,帮忙收拾书包,自己专心教孩子穿衣服 —— 没了 “多线作战” 的慌,她居然能笑着等孩子慢慢穿,还会说 “没关系,我们慢慢穿,早餐妈妈会热着”。
别自我责怪,试试这样做:
把 “一个人扛” 变成 “喊人帮忙”:跟老公说 “早上我教孩子穿衣服,你能不能帮忙把书包收拾好?”;跟老人说 “我做早餐时,你能不能陪孩子先把袜子穿上?”(没人帮忙的烦躁,不是没耐心,是你需要搭手)。你会发现:手里的 “桶” 少了,自然能慢下来等孩子。
妈妈常有的自我责怪:
“教孩子算 10 以内加减法,他总把‘3+5’说成 7,我忍不住说‘怎么又错!上课没听吗?’,过后又心疼:他才 6 岁,我怎么能这么说?肯定是我没耐心等他学。”
可你烦躁的不是 “孩子学不会”,是藏在背后的焦虑:“马上要上一年级了,现在算不对,以后跟不上怎么办?”“别的孩子都会了,他还错,会不会自卑?”—— 这些 “怕他吃亏、怕他受伤” 的牵挂,让你忍不住急。就像看到孩子要踩水坑,你急着拉他,不是 “没耐心等他玩”,是怕他弄湿衣服感冒;教他算数急,也不是 “没耐心等他学”,是怕他以后因为 “不会” 受委屈。
场景案例:
我教儿子认钟表时,他总把 “分针指 6” 说成 “3 点”,我忍不住提高了声音:“跟你说过分针长、时针短,怎么又记混!” 过后看着他红着眼眶说 “妈妈我再学”,我特别后悔。后来我才发现:我急的不是 “他现在不会”,是怕他上小学后,因为认不清时间被老师说、被同学笑。想通后,我把 “教认时间” 换成 “玩钟表游戏”,每天只玩 5 分钟,不催也不骂,慢慢的他居然学会了 —— 原来不是我没耐心,是我把 “以后的焦虑” 提前压到了现在。
别自我责怪,试试这样做:
把 “怕他跟不上” 换成 “陪他慢慢走”:告诉自己 “他现在不会,不代表以后不会,今天学会认一个数字,也是进步”;教的时候不说 “你怎么又错”,而是说 “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妈妈陪你一起找规律”(你的焦虑不是没耐心,是太爱他)。你会发现:放下 “以后的担心”,反而能看到孩子的小进步。
别再把 “烦躁” 和 “没耐心” 画等号了 ——
当你教孩子重复 10 遍后烦躁,那是 “我需要休息” 的信号;
当你没人帮忙时烦躁,那是 “我需要搭手” 的信号;
当你怕孩子跟不上时烦躁,那是 “我太爱他,怕他受委屈” 的信号。
这些都不是 “没耐心”,而是你作为妈妈,在默默承担太多压力后,自然会有的情绪。不用自我责怪,不用逼自己 “必须温柔”—— 你可以烦躁,可以说 “我累了”,可以喊家人帮忙,这不是 “没耐心”,是你在好好照顾自己,也是在好好爱孩子。
如果你觉得这些话说到了心里,不妨转给身边的妈妈,告诉她们 “你的烦躁不是没耐心,只是需要被理解”;也可以跟家人聊一聊你的感受,让他们知道 “我需要你们的帮忙,而不是我一个人扛”。你有没有过 “烦躁后自我责怪,后来发现是压力太大” 的时刻?比如教孩子时的烦躁,其实是没人帮忙的疲惫?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更多妈妈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你的烦躁值得被看见!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