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提起老年餐,大家想到的不是社区食堂的寡淡盒饭,就是养老院的软烂饭菜。
但现在不一样了!
苏州阿姨花100多吃两顿正餐还能唱一下午老歌,长沙大爷嗦碗粉就能在茶馆泡8小时,连海底捞都开始给老人办活动。

你没看错,曾经被忽略的银发群体,正在成餐饮圈最香的“肥肉”。
这门突然爆火的生意,到底是风口还是伪需求?
为啥餐企突然扎堆抢银发生意?核心就一个:人多、有钱、有需求。
先说人口底子,我国55-75岁的“新老人”占比超七成,这群人退休有钱有闲,还没到需要专人照顾的年纪,正是外出消费的主力。

上海更夸张,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都快38%了,难怪“百元一日聚”在那火得一塌糊涂。
再看消费力,2024年银发家庭餐饮消费增速9%,是整体快消品的5倍多。
而且老人的需求早就不满足于“吃饱”了。
长沙东茅街茶馆摸透了这点,粉面去骨煮软,还搞老长沙童谣表演,结果本地退休老人占了四成,日均客流最高1.5万。

老乡鸡在上海搞长者85折,老年顾客占比直接从5%涨到15%,这数据搁谁看了不心动?
更关键的是“新场景”爆发。
现在不少老人跟着孙辈进城陪读,全国大概有3亿银发正在进城路上。
这些老人脱离了原来的社交圈,正需要茶馆、聚乐部这样的地方落脚。

许昌的“大家de食堂”就靠全龄开放模式火了,年轻人消费反哺老人餐,日均服务老人超500人次,这就是找准了新需求的甜头。
如果现在还觉得老人只图便宜,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在的银发餐饮,早把“情绪价值”玩明白了,最典型的就是“百元一日聚”。
上海的阿姨爷叔们算得门儿清:100多块两顿饭,还能唱K打牌,比自己做饭还划算,关键能和老同事凑一起热闹。

有个叫馨乐汇的品牌,光上海就有5家店,会员超4万,还专门请摄影师给老人拍合照,抓的就是老人怕孤独的心理。
连传统餐企都在跟风。
海底捞重阳节搞“丢烦恼”活动,老人把写着“病痛”、“皱纹”的沙包丢进洞里换奖品,既好玩又暖心。

郑州的海底捞更直接,9.9元畅享小吃,精准抓住老人爱实惠还爱热闹的特点。
这些玩法根本不是卖餐,是给老人找乐子。
但情绪价值也不是瞎搞,得接地气。
东茅街茶馆支持现金支付,不用扫码点餐,还设了抽烟打牌区,就是还原老长沙的市井味儿。

许昌的食堂搞助农直播、土产定制,老人觉得亲切,自然愿意来。
说白了,懂老人的习惯,比搞花里胡哨的活动管用多了。
别看银发餐饮说得热闹,真正做起来全是难题,三个坎儿绕都绕不过去。
第一个是定价的“两难”。

老人对价格敏感,可餐企也要赚钱。
南京有家助餐点以前5毛钱能吃饱,后来设了6元最低消费,老人喊贵,运营方也委屈:客流太多扛不住,不涨价就得亏。
这就是典型的矛盾:定低了赚不到钱,定高了老人不来,怎么平衡至今没标准答案。
第二个是信任的“易碎品”。
江苏有家“一日聚”门店借着吃饭诱导老人买高价床垫,被查后整个行业都受连累。

老人本来就容易多疑,一旦被骗一次,再想让他们相信就难了。
这也是为啥现在很多门店要搞明厨亮灶、食材溯源,都是在攒信任分。
第三个是供应链的“硬骨头”。老人的饭要低盐低脂、软烂易嚼,可普通餐饮供应链根本满足不了。
中国疾控中心调查发现,超一成老人有吞咽障碍,两成多有便秘,但市面上真正合格的适老食品少得可怜。

网图
要是单独建供应链,成本蹭蹭涨,最后要么涨价要么降品质,都是死胡同。
3.1亿老人撑起的5000亿市场,确实是餐饮行业的新蓝海,但这片海不是谁都能下的。
它既不是靠低价就能赢的“公益生意”,也不是靠噱头就能成的“快钱生意”。
这些成功案例都指向一个核心:既要“适老”,更要“懂老”,还要“可持续”。
未来的银发餐饮,拼的不是谁的套餐便宜,而是谁真的懂老人的心思。
毕竟对这些辛苦一辈子的老人来说,一顿饭的温暖,从来都不止于舌尖。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