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花,你这戴着镣铐的舞者,正在演绎民营企业怎样的艰辛?

近日,资本市场一则重磅公告引发白酒行业与投资领域的强烈震荡。2025年4月25日,青海春天(ST春天,600381)连发两份公告,犹如两颗“深水炸弹”,将企业推向退市悬崖边缘。

公告显示,公司2024年经审计营业收入扣除非主业收入后预计为2.18亿至2.3亿元,未能跨越3亿元退市红线;同时,净利润亏损达1.87亿至2.25亿元,这一财务“滑铁卢”直接触发《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财务类退市条款,*ST退市风险警示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股价连续跌停,截止今天收盘市值已跌至17.32亿元,较之高位,已经跌了85%,可谓惨不忍睹。

听花,正如一个戴着镣铐的舞者,如今在资本寒冬中瑟瑟发抖,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这场由监管规则、审计博弈与企业求生本能交织的“生死时速”,不仅暴露了白酒行业收入确认的争议性惯例,更将民营企业在退市边缘的挣扎与制度刚性之间的冲突推向台前,引发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生存困境与监管尺度平衡的深度思考。

从“天价神话”到“生死自救”:困境中彰显韧性之光

2024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的一记重锤,将听花酒从“天价神话”的云端狠狠拽落。虚假宣传、天价标签、国际专利造假等指控如潮水般涌来,让这款标榜“高端商务白酒”的产品瞬间跌入舆论深渊。品牌形象崩塌、销售渠道受阻、监管处罚接踵而至,听花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绝境。长达8个月的销售停摆,如同一场漫长的寒冬,让企业陷入冰封;多地监管部门累计逾500万元的罚款,更是雪上加霜;电商平台全面下架,切断了其重要的销售动脉。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听花酒将就此沉沦之时,它却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韧性,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年度报告。ST春天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026.44万元,同比增加26.36%;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22,357.27万元,同比增加8.12%,这是青海春天营业收入连续第四年增加。从利润来看,尽管其净利润(亏损)-19,876.62万元,比2023年减少6,900万元;扣非后的净利润-16,156.90万元,可与2023年相比却减亏8,210万元。而从经营状况来看,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续第二年为正,为8,000万元,比2023年的2,391.68万元增加238.5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情况持续向好。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尤其是2024年酒水板块业务在受到3.15影响、营销推广活动受阻、全年仅有四个月能基本正常销售的情况下,能及时调整经营计划、整体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实属难得。其背后是企业为冲刺3亿元保壳线而拼尽全力的冲刺;甚至不惜更换被质疑为“马甲所”的审计机构,只为争取财务合规性,在规则的边缘小心翼翼地寻找生机。这种“戴着镣铐起舞”的姿态,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困境中求生的真实写照,它们在绝境中不放弃希望,以顽强的生命力寻找着突破的方向。

监管“过度矫正”与企业“生存逻辑”的激烈碰撞

从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所作出的处罚通告来看,听花酒被处罚的原因有二,分别是宣传了“功效中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和“未经核实的用户评价”,其措辞是“未定论”与“未经核实”而非“不存在”。在ST春天2024年年报中明确载明“与国内外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正在进行中,部分研究成果预计于2025年年底或2026年上半年公开发表”。这充分表明听花酒并不存在质量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其门店工作人员介绍商品时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尽管,从法律层面看,听花酒被处罚是有依据的,可是,相关部门的处罚的次数与力度值得商榷,问题在于,是否超出了纠偏的范畴。

2024年,青海春天累计收到四张不同地区市监部门开具的罚单,总金额达510万元,且最后一笔120万元的罚款直至12月底才尘埃落定。这一系列的处罚,如同沉重的枷锁,直接导致其全年营销活动仅剩年末四个月的正常窗口期。企业在整改过程中,本就需要时间和资源来修复形象、调整策略,而如此密集且高额的罚款,无疑让企业雪上加霜,失去了宝贵的市场拓展和品牌重塑机会。

更值得深思的是,审计机构对ST春天2024年12月营收的质疑。在白酒行业,经销商囤货本是常见的收入确认方式,这是基于行业特点和市场规律的一种经营模式。然而,政旦志远会计师事务所却以“期后库存未消化”“退货条款风险”为由,否认其商业合理性。这种“一刀切”的审计逻辑,实质上是对白酒行业特殊性的忽视。白酒行业的库存周期较长,经销商囤货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库存,这是行业的正常现象。若仅以终端动销作为收入确认标准,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的财报亦将面临重构,而这显然与市场现实脱节。监管与审计应当尊重行业的客观规律,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空间,而不是机械地套用通用规则,让企业陷入“合规即死”的困境。

民企“原罪”与监管“傲慢”:创新与合规的艰难平衡

听花酒的争议,本质上是民营企业在创新与合规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听花酒试图通过“诺奖背书”“神话营销”打破传统白酒的竞争壁垒,这种创新尝试虽然存在风险,但也体现了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对发展的迫切渴望。

然而,监管对新兴商业模式的容忍度不足,往往以“事后重罚”替代“事前引导”。听花酒在整改后已将精品装标注“仅供出口”、删除违规宣传语,积极采取措施纠正错误,但市场信任的崩塌已不可逆,其品牌重塑的代价远超罚款本身。这种“一罚了之”的监管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起到震慑作用,但却忽视了企业生存的实际需求和创新的积极性。监管部门应当反思“罚单经济”的治理惯性,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帮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避免触碰法律红线,实现创新与合规的良性互动。

呼吁:构建容错纠错的生态系统,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中国民营经济的活力,源于无数企业在试错中寻找生机的勇气。听花酒的案例警示我们,监管不应是“秋后算账”的利刃,而应是“治病救人”的良医。对于已付出代价并积极整改的企业,社会应给予一定的宽容空间。

一方面,对合规整改后的营销活动减少行政干预。企业在整改过程中,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此时应给予其一定的市场自主权,让企业能够通过正常的营销活动恢复市场信心,重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建立“过渡期”机制允许其逐步修复市场信心。企业从困境中恢复需要时间,过渡期机制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缓冲期,让其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逐步恢复市场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监管需与行业实践对话。白酒行业的经销商模式、库存周期、价格体系具有高度特殊性,审计和执法标准应避免机械套用通用规则。监管部门应深入了解行业特点,与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等开展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制定出符合行业实际的监管政策和审计标准。唯有在“守住底线”与“尊重市场”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潜能,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听花酒的故事,是一曲民营企业的生存悲歌,更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缩影。当一家企业以近乎自毁的方式求生时,社会不应仅以“合规”之名将其推向绝境。监管的终极目标,应是构建一个容错纠错的生态系统,让“戴镣铐的舞者”有机会卸下枷锁,真正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浪潮。毕竟,摧毁一个企业只需一纸罚单,但培育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需要时代的智慧与胸怀。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能够在更加宽松、公平、有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镣铐   民营企业   白酒   困境   艰辛   春天   规则   收入   财经   行业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