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后,51岁的李卫随之身亡,乾隆怒言: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都说雍正时期最幸运的官员当属李卫,因为他没有考取功名,最后却成为了皇帝的宠臣,这让那些劳累了半辈子的老臣该如何自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看似受宠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东西?

雍正手下的人才

对于雍正来说,手下的官员需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忠诚”,也就是君臣上下一条心。因此,为了组建自己的团队,雍正可是费尽心思。

起初,他是相信年羹尧能成为他的帮手的。毕竟康熙在的时候,二人也经常交谈国家大事。

到了雍正即位,一旦涉及到官员任命,雍正也会询问年羹尧的意见。

久而久之,年羹尧成为了总理事务大臣,管理朝中大大小小的事务。对外他也是封建大使,率兵曾经平定青海等地的动乱。

因此,雍正对年羹尧极为信任,还赐给了他爵位,并且可以后世承袭。

然而,雍正不知道的是,在不知不觉间,年羹尧的势力已经深入朝堂,若是不连根拔起,那必然动摇乾隆朝的根基。

其实雍正似有所感,感受到年羹尧的野心。更令他感到心惊的是,年羹尧不知道何时在他面前也如此放肆了!

年羹尧回京述职的时候,面对前来迎接的重臣官员们不屑一顾。甚至就连雍正前来迎接,他也没有行大礼,只是简单地单膝跪地,拜了一拜。

当时雍正极为尴尬,谁能想到年羹尧根本不给面子。再加上一些流言蜚语,雍正怒不可遏,生怕天下成为他年羹尧的天下。

于是,他开始下旨调查年羹尧的所有事宜,这才发现年羹尧之前所做的荒唐事。

原来朝中一大半的官职调动,全都是因为得罪了年羹尧而获罪。

那些大臣被流放的流放,死的死,很多都是忠臣。而留下来的皆是站在年羹尧这边的墙头草。

这下可触及了雍正的底线,他最忌惮的就是结党营私,于是他暗中联络大臣,将年羹尧的罪证一一收集,到最后公开审判。

在将年羹尧的兵权全部收回来之后,许多大臣纷纷上奏,雍正顺势而为,判处狱中自戕,家产充公。一代名臣就此落幕。

因为年羹尧的教训,雍正不敢再对大臣们打感情牌,唯有真刀实枪地干,才是大事。雍正便转变了方向,决定从地方上搜罗一些有才之臣。

因此,李卫、田文镜等人进入雍正的视线。

不过,相比于事事都中规中矩的田文镜,雍正更加看重的是李卫,不仅是李卫聪明才智,还因为其有特殊的品质……

出身不代表一切

李卫是怎么在几年的时间内成为封疆大使的呢?要知道就连年羹尧都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甚至还是因为康熙的缘故。

刚开始的时候,李卫不过是一个小小地方官,而这个官还是拿钱买的。

不过,虽然他大字不识一个,但治理其地方来绝对有一套,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一方的治安变得越来越好。

不过,李卫在康熙时期并未得到重用,直到雍正即位时,才到中央任职。

李卫的直言不讳令雍正对其极为看好,因此雍正决定交给李卫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监察盐务,主要是打击贩卖私盐的行为。

为了完成这一工作,李卫奉命来到两淮地区,通过调查发现浙江地区的官盐售卖工作难以展开,似乎是被当地的一股势力所垄断。

原来在浙江地区有一股私盐贩卖的队伍,他们的头领沈氏嚣张不已,即便听到官方的警告,沈氏依旧不以为意。

他之所以在当地如此狂妄,一是他的势力强到只手遮天,二是他的背后很有可能有着强力的帮手。不过,这可难不倒李卫。

通过一番争斗后,沈氏成功被抓获,而他的队伍也随之解散,笼罩在江浙人民心上的阴霾终于消散。

此后,李卫也一直致力于盐务工作,抓住了一大批贩卖私盐的人员。

由于李卫做事果敢,雍正对其颇为信任,几年之后,李卫便被任命为了兵部尚书。

不久之后,李卫又被任命为刑部尚书,监管一众官员的行为。

这期间不乏有些想要投机取巧,暗中给李卫送银两的官员,但这些都被李卫拒绝了。毕竟他还是分得清主次的,皇帝才是他效忠的人。

不过,“刚过则折”的道理,李卫也是懂得,因此他经常与群臣打交道,在朝臣中间如鱼得水。

雍正对此喜闻乐见,而另一位大臣田文镜却十分看不惯。

田文镜也是雍正的宠臣,但认死理,认为李卫离经叛道,但却并未与之过多交集。

因为他每天上朝的第一件事就是弹劾,不是这个大臣收了些银两,就是那个大臣聚了一聚。可以说田文镜比李卫更加耿直,但这样的性子容易得罪人。

不过,雍正与其他皇帝不同,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这样的官员,反而令政治更加肃清。

虽然李卫与田文镜一见面就吵,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都认同双方的能力。

但就是这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帮助雍正肃清了政治,但他们两个最终的结局差异很大……

结局反转

雍正去世之后,李卫也算是三朝老臣,自然要受到优待。而乾隆遵从雍正的叮嘱,始终宽厚李卫,可以说要什么给什么。

他并不顾及乾隆的面子,在朝上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有一次,李卫就拿着状告书来到乾隆的面前,而他要状告的是诚亲王府的守卫。而原因就是这名守卫竟然其他百姓,肆意夺取百姓的土地。

众人听到他要状告的人时,都深吸了一口气。

这诚亲王可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子(实则是第十子,不过兄弟都早夭),也就是雍正的哥哥,乾隆皇帝的叔叔。

即便时乾隆站在诚亲王面前也得矮一头,结果李卫不管不顾,上来就给乾隆出难题。

无奈之下,乾隆只好适当地警告诚王府一番,还赏赐给了李卫好多东西。

其实这足以让乾隆心生怨怼了,毕竟乾隆内心也有皇帝的骄傲。

不过,鉴于李卫对清朝做的贡献,乾隆什么都没做,他还在李卫死后,亲自赐予他谥号,表示对他的尊敬。但这并不是李卫最后的结局。

在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之后,乾隆决定效仿爷爷微服私访,来到了温暖如春的江南。

此时,他正好来到了当初李卫当官时所管辖的地带。

当初李卫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学院,帮助那些贫苦人家的子弟有了学习的机会。

为了纪念他,学子们自发为其修建庙宇,树立雕像,还有很多人前来祭拜。

乾隆便看到了这一幕,他急冲冲地赶到了庙宇里面,看到了李卫一家的雕像,顿时下令将其砸掉。随后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江南,回到了皇宫。

对此,他越想越气,对着大臣们诉说李卫的“恶劣行径”,表示一节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这意思是他一个奴才,竟然也配有供奉的庙宇,其实心里想的是连他这个皇帝都没有雕像。

随后,他便下令将有关李卫所有的庙宇以及雕像全部毁掉,这才解心中的火气。

实际上,这不过是乾隆皇帝敲打老臣的一种方式,但很明显,李卫的后人在朝中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

而田文镜却与之不同,在他死后,他被乾隆下令纳入河南贤良祠,可供百姓祭拜。可以说,田文镜有专门的祠堂,不像李卫是民间自发修建的。

而且,在大臣上奏希望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后,乾隆严词拒绝了。他虽说了田文镜不及李卫,但田文镜却是一心为朝廷的。

因此,李卫的雕像全都被撤,还在乾隆皇帝那里留下了不好的疙瘩。而田文镜始终是乾隆皇帝所认为的重臣,有专门的祠堂供奉。

但说来说去,他们从进入朝堂之后,背后其实一直都有皇帝在操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雍正   乾隆   私盐   老臣   庙宇   雕像   大臣   康熙   官员   皇帝   历史   李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