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别:为何越来越多的德国城市放弃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中德城市之间的友好联系,本来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可这几年,好些德国城市开始慢慢退步,这种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国际环境和政策导向一步步推出来的。

德国人现在对供应链安全越来越在意,加上地缘冲突的影响,导致一些城市选择淡化跟中国的伙伴关系。

经济依赖与战略调整

德国城市减弱对华友好关系的根源,在于对经济依赖的担忧。

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贸易额达2455亿欧元,占德国GDP约10%。

汽车企业如大众在中国销售额占近半,原材料如稀土依赖度更是高达93.5%。

疫情期间,德国医疗物资缺口直接暴露了其生产供应链上的弱点,舆论认为摆脱中国经济依赖,甚至比摆脱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还要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合作从扩张转为谨慎。

以杜伊斯堡为例,这座因中欧班列从老工业城变身物流中心的城市,曾与华为在2018年签订智慧城市协议,建立莱茵云平台提升物流数字化。

然而,2022年协议到期后并未续签,杜伊斯堡还删除了相关网页。

这标志着中德合作从“把控机会”向着“把控风险”的转变,推进速度放缓,合作效率降低,转而是层层审查,生怕有政治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另一个案例是青岛与基尔市的合作计划。

青岛原本计划与基尔结对,本来可以深入促进海军和贸易之间的交流,但2023年基尔单方面停下,原因只是因为市民抱有顾虑和意见。

政策导向与地缘影响

德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对城市决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2023年,德国出台了首份“中国战略”文件,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系统对手的混合体,这其实很明显就是在让德国各城市和国民逐渐对中国产生了“有合作,但不是好朋友”的观念。

杜塞尔多夫就曾经停办了中国节,转办日本节,虽然官方称是为了创新形式,但当地华人认为这就是两国关系降温的信号,毕竟“停中迎日”这种潜台词可以说是比较敏感了。

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自2024年3月全面实施,本来是为了遏制大型网络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

该法案主要是针对美国IT巨头的,但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德国城市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中国企业在德国的业务拓展受到更严格的审查,部分城市在与中国合作时更加谨慎。

逐渐就发展成了,“他们不欢迎我们来,我们也不愿意再过去”的尴尬场面。

社会舆论与文化调整

德国社会舆论对华依赖的担忧推动了城市合作的调整。

曾经有一项民调显示,近半数德国人认为中国是比美国更靠谱的伙伴,但同时也有更多的受访者认为欧美合作的首要任务是遏制中国的影响力。

这种矛盾心理在地方层面表现为文化合作的调整。

2021年,德国联邦教育部长要求“审视来源于中国的影响力”“停止有关大学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她认为大学应该和德国本有的机构保持更深入的联系,而不该让学生大量学习中国文化,这也就导致了德国的许多大学突然就终止了与中国的官方合作,孔子学院在德国降级,甚至直接关停了许多家孔子学院。

这种“反文化”行为,对两国的合作其实是十分消极的。

不过,并非所有城市都在减少合作。

巴伐利亚州等地区仍在积极推动对华合作。

2024年10月,巴州因戈尔施塔特市与长春市宣布建立“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因戈尔施塔特市市长克里斯蒂安·沙普夫表示,在当前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背景下,中德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和贸易大国,保持合作对世界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合作与挑战并存

通俗来讲,德国也有自己作为工业强国的“尊严”,德国的民众也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尽管德国一些城市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越来越“去中国化”,但作为欧盟的老牌国家,偶尔站出来维护一下自家的面子,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况且中德经贸的基调并未因此而改变,双方仍然保持着“互惠互利”,这其实就够了。

总的来说,德国城市减少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依赖担忧、政策导向调整、社会舆论变化等。

然而,中德经贸的互补性和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使得完全“脱钩”并不现实。

未来,中德合作可能会在“去风险”的框架下继续探索新的模式,既有挑战,也存在机遇。

合作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基础依然存在。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4

标签:财经   德国   中国   友好   关系   城市   何越   基尔   孔子   经济   地缘   贸易   文化   导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