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耗尽仍无中方货,安世荷兰最终被判负全责,商务部结局揭晓

事情从一场董事会风波变成了跨国供应链的紧张对峙,荷兰当局的一纸决定,让安世半导体(文中称“安世”)成了焦点,欧洲、美国与中国之间围绕着一颗颗小小的芯片上演了博弈。

局势最紧张的时候,欧洲的不少整车厂都感受到了直接冲击。有车企短短几周之内就报告说,某些型号所需要的安世芯片一下子少了上亿颗。市场上这类芯片的订单量很快猛涨到平时的好几倍,供应跟不上,价格也普遍上涨了二成左右。对装配线来说,缺一颗芯片可能就意味着整个产线停摆,这种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回看事件起点,得从安世的来处说起,它原本是荷兰企业恩智浦的标准产品部门,有着完整的芯片到成品的技术链路。2018年时,中国的闻泰科技大概花了267.9亿人民币拿下这个部门,后来便实现了全资控股。被收购之后,安世在全球各地分工明确起来:荷兰担当研发中心,英国、德国专门做晶圆制造,至于封装测试的核心能力,则慢慢向中国集中,在东莞等地设立封测厂的工厂里,承担了公司全球超七成的产品封装测试任务量,可以说产品的最后“收尾”工作主要由中国完成。

在一些细分市场,安世很难被短时间内取代。比如汽车用功率半导体,在全球占了12%的份额,有些小型号晶体管在全球销量上常年第一,这些零件几乎都被应用到汽车等领域,缺货对下游的影响大且直接。

争端升级的直接诱因,一个是地缘政治变化,还有一个就是新的管制规则。美国商务部在年九月底颁布“50%股份穿透”的新规定,只要是被限制对象公司持有的超过半数股权的企业,那么该企业的子公司都会受到同样的限制。而闻泰科技早就已经在美国实体清单中,所以其全资控股下的安世就自动进入了这个规则之中。荷兰政府随后采取强硬手段,冻结了大概三十多个安世集团旗下的实体公司的资产和知识产权,并且禁止公司在一年内进行任何业务上的调整以及人员调动。一个荷兰企业法庭没有经过正式的庭审,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撤销了闻泰科技董事长在安世的一切职务,这也让外界普遍将其解读为实质性的夺权行为。官方宣称是存在智力缺陷和国家安全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这只是配合美国管控思路的一种借口。

形势进一步升级是在十月二十六日。荷兰总部宣布停止向中国供应芯片的关键原材料—晶圆,试图断掉上游来让中国的封测产能无法得到做成品。他们认为切断晶圆供应可以对中国一线产能起到制约作用,但并没有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安世很多的封装测试能力都在国内,这些封测厂已经承接了全球超七成的最终检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地把晶圆转到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合作工厂去替补中国产能是不行的,因为两国的相关封测厂加起来的总产能还不到三成,并且从设备和工艺角度看也很难立刻接下高强度高良率的工作,结果就是荷兰手里握着一票晶圆却变成了半成品而不能快速变成成品。

荷兰切完晶圆后的四周内,影响就出来了。欧洲汽车产业链最先受到影响,很多工厂面临断料的风险,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上涨,客户对稳定供货的焦虑也增加了,荷兰总部不仅要面对客户的抱怨,订单延迟还让核心客户流失了,财务状况也开始走下坡路,曾经喊着要“保护欧洲技术”的荷兰经济事务主管,在压力之下也不得不在给客户的信函里表示能否恢复供应要看中国区产能协调的情况,这似乎是一种和解的姿态。

面对荷兰的断供决定,安世在中国的团队立刻做出了反应,态度很明确:荷兰那边的决定在中国境内没任何效力。安世中国干脆跟荷兰总部划清界限,在国内这边保证生产和供货不停歇,这种应对方式把这场争端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变成了一场公开的供应链对抗。

这场对峙并非毫无准备。安世中国早在去年就有所预案,公司做了大量备货,并与中国本土的晶圆厂建立了对接渠道,在必要时刻启动替代供应方案,于是上游晶圆被切断时,国内封测与替换晶圆供应配合起来,境内订单便得以延续,部分在欧洲有重要业务的外企汽车为了保证稳定的芯片供货,干脆直接同安世中国谈生意,接受以人民币结算,而且所购产品只能在中国境内销售这样的安排方式保障了它们短期内生产所需。

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响应也起到重要作用,多家晶圆厂公开表示优先供应安世中国,并且在技术上予以支持。行业内部的合作不是为了一个企业,而是出于整个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考虑。正是因为上下游能联动起来,切断上游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断供的一方更麻烦。

事情到了商务层面,中国商务部于十一月四日向荷兰政府发出严正交涉,指责其“霸占安世总部”,并表明若荷兰持续抬高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要由自己负责。这不只是为了一个公司说话,也是看重全球供应链稳定对于各方都很重要。

这次争端暴露了几点现实,第一是封装测试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真正的封测能力,特别是汽车等关键领域的量产能力,在突发事件面前韧性十足。第二是单纯依靠法律或者行政手段对跨国企业实施控制,并不一定能够在实际操作中长期有效,全球化供应链相互依赖性很强,断供很可能会回头伤到自己本土的产业。第三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走向更高成熟度的关键环节逐渐实现本土化、企业之间的协同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外部的压力很难完全堵住供应渠道。

安世中国在这一波风波中的应对方法体现了既要稳住国内供给,又要对外开放的策略,国内市场上的供给得到了保证,愿意并且符合条件的海外客户也获得了出口豁免申请的机会,只要他们得到许可并符合规定即可。如此一来既保住了内需又给合法对外贸易留出了余地。

从一个更长远的时间线来看,这件事情给产业界留下了两条教训。一是要更有风险预案和更强供应链自我恢复能力,二是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需求求企业、国家在关键环节上留有更多的可替代能力。安世只是一个缩影,全球化大背景下产业链韧性、上下游协同比法律、行政能决定谁会成为战争中的优胜者。

本文基于多家媒体公开报道整理,个别细节为便于读者理解而作适度梳理。整体事实以公开信息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科技   商务部   荷兰   中方   耐心   结局   中国   芯片   能力   产能   欧洲   企业   公司   美国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