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迁今若在
编辑|史迁今若在
欧盟这回,是真的“低头”了。不等程序、不做评估,直接开绿灯,打算紧急立法,全面取消对美国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听上去像是大方,其实是被逼无奈。
背后导火索是美国扬言要对欧盟汽车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欧盟这才火速“递交诚意”,希望在汽车业被“开刀”之前,先把这场贸易战的火苗掐灭。但问题是,这场妥协,欧盟到底赢了什么,又失去了多少?
这份协议看起来是双边互惠,实则是欧盟单方面送大礼,美国象征性点个头。欧盟的“让步清单”堪称大出血:
第一是全面取消所有美国工业品关税,几乎等于向美国市场敞开大门;第二,在农业领域也松口,对美国龙虾、土豆、猪肉等产品降低关税;第三,更惊人的是欧盟承诺到2028年前,采购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以及400亿美元的AI芯片,用于本地数据中心建设。
这还没完,欧洲企业还要向美国关键产业投资6000亿美元,并增加军事装备采购。而美国的“回赠”呢?只是把欧盟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从27.5%降到15%,不是取消,只是降低,而且只有欧盟先执行让利,美国才执行减税。
更让人挠头的是,这个减让还只追溯到8月1日。至于其余商品,美国继续对70%的欧盟出口商品维持高关税,包括钢铁、铝制品仍被征收高达50%的关税。一句话总结:欧盟端上了一整桌菜,美国只拿走了自己喜欢的几道,还没付账。
这场操作,说白了就是为了保住欧洲汽车业特别是德国车企的“饭碗”。德国每年向美国出口349亿美元的汽车和零部件,一旦关税真的涨到27.5%,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美国的威胁早就见效了:今年6月,欧盟对美出口下降了10%,德国上半年对美顺差也缩水了近13%。所以这笔账,欧盟算得清楚——先保住汽车,哪怕其他行业“流血”。
但问题来了,谁成了牺牲品?铝业首当其冲。美国对欧铝制品继续征收50%高额关税,却对欧洲废铝进口大开绿灯。这直接导致欧洲的废铝大量流向美国,本地冶炼厂却“吃不上饭”,原料短缺成了普遍现象。
别小看这个行业,欧洲铝业年营业额400亿欧元,直接雇佣25万人,间接带动上百万岗位。现在却成了谈判桌上的“弃子”。
欧盟当然不甘心,计划9月出台限制废铝出口的政策,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个补救来得太晚,难以挽回被蚕食的份额。换句话说,这场交易是拿铝业的未来,为汽车业“续命”了几个月。
这份协议不仅在经济层面引发争议,在政治层面更是掀起了腥风血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为协议辩护,称这是“选择稳定而非对抗”,但同时她也承认,此举跳过了正常程序,确实是“非常规操作”。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更是直言:这份协议“偏向美国,缺乏对等”,暗示有可能否决整项动议。成员国内部也吵成一团。
法国总理称这是“欧洲的黑暗一天”,法国部长级高官更是指责整个谈判过程“策略失败”;匈牙利外长则毫不客气地说,这份协议“对美国有利,对欧洲有害”;德国商界也坐不住了,根据德国工业联合会的调查,55%的德国企业认为这份协议带来了“过重负担”。
冯德莱恩
更棘手的是,这份协议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雷区”——数字税争端。美国此前已经放话,若欧盟成员国坚持征收数字服务税,美国将启动新一轮贸易报复。这就意味着,科技领域可能成为下一张“战场地图”。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发出警告:欧美之间的贸易壁垒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亚洲和南美的制造商正抢占欧洲市场的空缺。特别是欧洲新能源企业,在面对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时,已经开始放缓对北美的投资节奏。
更大的问题是,这份协议能否持续?美国的贸易政策一向“变脸如翻书”,欧盟签下的是长期采购合同,但美国会不会在下一次政策转向时单方面撕毁承诺?没人敢打包票。
欧盟这一次,选择了妥协,不是因为想妥协,而是因为在美国的压力下,没有更好的选择。但这份“战术性让步”,暴露出的却是欧盟在面对单边主义时缺乏统一战略的软肋。
这不仅是一次关税的让步,更是一次制度底线的松动。放弃影响评估、跳过正常程序、单方面让利,这些操作一旦成为惯例,未来是否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更重要的是,欧盟的贸易政策独立性,正在被一点点吞噬。
全球贸易的规则,正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在“对抗”与“依附”之间,欧盟必须迅速找准自己的角色,否则,今天是汽车业,明天可能就是数字科技、能源安全、甚至是欧元命运。
这一次,是欧盟先低头了。但下一次,谁来抬头?
参考资料
鲁中晨报 推进立法,取消所有美国工业品关税,欧盟投降了?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