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为什么是天下之中?中原文化怎么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

以前我们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常常列举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现在说五千年文明,只需到良渚古城边上转一圈就好了。作为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古城,城内外功能布局基本清晰,城墙与城内宫殿区以及外围治水体系的营建工程浩大,是社会文明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证地。其代表的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举足轻重,特别是晚期向北方扩展后,深深影响了山东龙山文化、山西陶寺文化、甘青的齐家文化等。

但令人困惑的是,华夏最早的文明国家,却并没有诞生在这片土地,黄河流域,反倒成了天下之中,中华文明的核心,乃是中原文化。这是为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理清考古学中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文化指特定人群在某一时期共享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总和,包括器具、建筑、墓葬、生产技术和艺术符号等;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通常以城市、国家、文字、阶级分化、大型公共建筑等为标志。前者包括仰韶、大汶口、龙山、河姆渡、良渚、三星堆等,后者如商周、苏美尔、古埃及、玛雅、印加等。因为夏朝实在过于模糊,所以本文以商朝作为中国的古代文明。

研究认为,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奴隶,所有文明都是环境的产物。四大文明中心,之所以都在北纬30度附近,是因为这里的气候适宜。美洲文明之所以出现较晚、发展滞后,主要是当地能够驯化的动植物实在太少,难度过高。澳大利亚之所以没有诞生文明,一方面是缺乏资源,另一方面是与世隔绝。至于南北两极,原因显而易见,不解释。

回到中国,如果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答案是供养基础——南方稻作、北方粟作。整个史前中国,南北文化起源之初,气候对稻粟都是友好的,所以不同地域的人类,在原始农业的滋润下,都创造出了带有各自鲜明特色的文化,南方虽然稍稍领先一点,但并没有形成绝对优势。不过,考虑到文化的加速效应,如果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南方征服或同化北方,只是个时间问题。率先使用金属兵器的蚩尤,就是南方文化的代表。

当时间来到距今4200年左右,一场持续几个世纪的气候异常席卷全球,各文明中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埃及古王国终结两河流域阿卡德帝国的崩溃。彼时的中国,以干燥和寒冷为主要特征,并伴随着不时的洪水,两件大事出现在后来的文献和传说中:大禹治水和征服三苗。《墨子•非攻》记载“昔者三苗大乱, 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拆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大乱,可能是作乱,也可能是内乱;日妖、雨血,太阳和降水都不正常;龙生于苗、犬哭于市,动物也出现了异常;夏冰、地拆及泉,温度显著降低,土地严重干裂;五谷变化,即粮食减产。

战斗发生在今天的丹江水库一带、三苗活动区域内,明显是北方主动发起的进攻,手持“石兵”的炎黄集团敢叫板“铜头铁额”的三苗部落,除了趁对方内乱、孤注一掷外,估计对自己的实力应该也是有相当的底气。而这种底气的来源,就是因为与南方的水稻等植物相比,北方的粟、黍等,更加耐寒、耐旱,面临异常气候时,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南北实力此消彼长,尧舜禹们,显然不肯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失败后的三苗被流放到与岷山相连的“三危”,数百年后,三星堆在成都平原的洪水废墟中强势崛起。

今天对屈家岭、石家河等江汉平原文化遗址的考古也发现,距今4200年前后,该地的文化遗址数量突然大幅减少,出现断崖式下跌,而且在后期中发现了明显的中原要素。从此,黄河流域引领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中原成为了华夏的代名词,四方皆蛮夷。在长江流域的考古文化面世前,大家普遍认为南方就是文化荒漠,在流传甚广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也认为,长江流域同印度的恒河流域一样,是铁器出现后才由北方开垦开发的。

人类常常以万物的灵长自居,盲目认为自己可以改造并控制大自然,那是因为还没有出现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环境变化。人类统治地球,不过就是一万年前的事,一万年前,我们也数次濒临灭绝的边缘。既然99%的物种都灭绝了,人类就一定非得例外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黄河流域   中原   江汉平原   长江流域   文化   华夏   内乱   中国   气候   中华文明   人类   核心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