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没有杨氏,武则天连后宫都爬不上去,别说称帝,连封妃都是奢望。
历史不敢写的真相,今天一件件翻出来。
武则天的命,从娘胎里就不同。
母亲杨氏,四十岁过后才出嫁。古代女人,三十便是高龄,四十是绝望。可杨氏嫁给武士彠后,连生三女。武则天就是这批奇迹里的一个。
不仅能生,还能养活。那个年代,婴儿夭折像割韭菜,稍有风寒便命归黄泉。
杨氏却生三养三,个个长大成人,体格硬朗。这在唐初,简直是异数。
后世的武则天,把这份生育奇迹发挥到极致。
三十岁进宫,本是“老太妃”,硬是连生四子二女。
在夺权路上,子女是最硬的筹码。王皇后、萧淑妃对她恨之入骨,不光是嫉妒美貌,更怕她的子嗣势力。
杨氏,不止遗传了生养能力,还把长寿基因刻进了骨血,活到九十二岁,堪称唐朝异类。唐代女子平均寿命,不超过四十。
杨氏长命,带来的不仅是血脉保障,更是家族存在感。
直到武则天最风光时,母亲还活着,杨家的存在,成了武氏政权的一块挡箭牌。朝臣要动她,先得掂量杨家的余威。
但杨氏晚年,却留下了一道污点。
与外孙贺兰敏之的绯闻,在长安坊间传得沸沸扬扬,虽无定论,但家族对伦理的蔑视,早早烙印在武则天心里。
礼教,是权力的枷锁,打破它,才能真正掌权。
杨氏的血脉,既是生命的奇迹,也是规则的破坏者。
武则天出生时,家族并不显赫,父亲武士彠,出身寒门,靠行商起家。但有了母亲杨氏,这一切都不同了。
武士彠墓碑上,白纸黑字写着:“妻杨氏,隋观德王雄之孙女。”观德王雄,隋朝宗室,这样的血脉在唐朝官场有天然加分。
可奇怪的是,正史如《旧唐书》《新唐书》,都对杨氏出身语焉不详。
只在《旧唐书》中轻描淡写地提了句,太过显赫的身份,反而让后人起了疑。
到底是不是隋朝皇族?没人敢断言。但对武则天来说,“可能是”就够了。
在门第森严的时代,寒门之女入宫是笑话,宗室之后则是荣耀。
杨氏模糊的名门背景,成了武则天洗白出身的利器。那些质疑她低贱出身的人,被这一层半真半假的光环压得抬不起头。
更重要的是,杨氏与佛教的渊源。
史料推测,杨氏年轻时可能出家或带发修行。因为四十多岁才嫁人,极不寻常。那个年代,女子成年后若不婚配,多半选择剃发为尼。
这种佛教氛围,在杨氏家中根深蒂固。武则天耳濡目染,后来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便显得顺理成章。
而佛教,在唐朝有巨大的政治势能。
寺院富可敌国,僧侣人脉通天,武则天借宗教之力登基,绝非偶然,如果没有杨氏早年的佛教渲染,武则天可能连“神权加持”的概念都不会有。
血统是虚的,信仰是实的,杨氏给女儿铺设了一条隐秘的权力暗线。
父亲武士彠死了,家族瞬间失去依靠。
五岁的武则天,跟着母亲杨氏、姐姐们,沦为无靠的孤儿。
在亲戚家寄人篱下,日子苦到极点。
这时候,亲戚的嘴脸变了,昨天还笑脸相迎,今天便冷眼旁观,阴阳怪气。
小小的武则天,早早见识了人情冷暖,什么亲情、友情、道义,全都是空话。
最绝的是,很多人明里暗里劝杨氏改嫁,一个寡妇,带着孩子,无依无靠,只能靠再婚求生。
但杨氏咬牙挺住了,她不哭,不闹,不求情,不妥协。
她选择了硬熬,哪怕寄人篱下受尽冷眼,哪怕生活窘迫得连饭都吃不饱,也要带着女儿们,活下去——不是为了苟活,而是为了等待未来翻盘的机会。
这一熬,就是漫长的几年,每一天,都是屈辱,每一天,都是磨练。
在这种环境中,武则天学会了最重要的三件事:
学会了隐忍不发,明知道受辱,也绝不能冲动,冲动的代价是彻底粉碎,隐忍才有机会反击。
也要掩饰情绪,哭,没用;怒,没用,真正聪明的人,笑着咽下刀子,背地里磨刀。
更知道了家族至上,姐妹间,不能内斗,无论外面多艰难,内部必须一条心,因为只有家人,是最后的武器。
杨氏每天在孩子们耳边叮嘱的,不是传统的妇道孝顺,而是赤裸裸的生存法则:
“咬住牙根,别求别人,别信别人,只靠自己人。”
正是这种教育方式,让武家姐妹之间,形成了异常坚固的联盟,而武则天,则在这无声的岁月中,养成了“受辱不言,谋定而动”的铁血性格。
这些年,武则天见过太多亲戚们的虚伪嘴脸,也看透了所谓的社会规则:穷,就是原罪,弱,就是废物。
也明白了一个最冷酷的真理——想活得好,不是靠仁义,而是靠手里握着别人害怕的东西。
这种认知,种在心底,扎根发芽,成为她日后宫斗、政斗中最锋利的武器。
更重要的是,杨氏并没有给女儿,灌输任何幻想,没有告诉女儿“好人有好报”,也没有告诉女儿“命运会眷顾善良”。
教的只有一件事:“忍到机会来临的那一刻,狠狠咬死敌人。”
所以后来,武则天才能在敌人面前一遍遍装弱,在宫中屡次被打压、被贬、被冷宫,都能活下来,且活得越来越强大。
这种在最黑暗中扎根的生存能力,正是杨氏一点点在她身上灌注的。
杨氏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武则天: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忍一时,不是懦弱,而是为了赢一生。
这份苦撑,这份隐忍,成就了后来的天下女皇。
而代价,是童年时代,武则天心中那块,原本可能柔软的地方,彻底硬成了铁。
等到武则天入宫,家族终于看到了翻身的希望。
入宫初期,她身份低微,处处被欺压,王皇后、萧淑妃等后宫势力排挤她,百般打压。
那时的她,地位卑贱,连宫女都敢冷眼相待,真正的希望,微弱得几乎看不见。
可武则天没有怨,也没有怒。
她想起了杨氏的话:“真正想活下去的人,连尊严都是可以扔掉的。”
于是,甘心低头,甘心卑微,哪怕被当做棋子,被冷落在角落里,也静静地等待,静静地积攒。
终于,抓住了机会,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短暂宠爱,虽然只是小小的才人,帝王数百宠妃中的一个小卒,但对出身寒微的武则天来说,这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后来,唐太宗病逝,按宫规,她被送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一切,似乎又归零,但杨氏和武家并未放弃操作。
通过姐姐武顺、外戚之力,暗中牵线搭桥,最终促成了武则天与李治的重逢与结合。
这一切背后,是家族布局、是隐忍生存,更是彻底撕破了道德底线。
因为,当时的李治,已经是她前夫李世民的儿子。
按传统伦理,这是不可逾越的大罪,但杨氏和武家人没有丝毫犹豫。
在他们眼中,只要能上位,道德算什么?
后来,更荒唐的事发生了:杨氏年老,与外孙贺兰敏之传出丑闻,祖孙亂倫的绯闻,满城风雨,污名遍地。
杨氏不为所动,武则天也不为所动。
为什么?因为她们早就抛弃了,所谓的道德束缚,在她们心中,道德不过是愚弄弱者的把戏。
真正的强者,应该敢于践踏伦理,敢于打破规则,敢于用所有手段为自己和家族谋取利益。
武则天后来掌权后,大肆提拔武氏亲族,武三思、武承嗣、贺兰氏、武攸暨等,皆因裙带关系高升。
外戚乱政?兄妹私通?权力交易?统统不是问题。
对武则天来说,只要权力牢牢握在手中,一切罪名,历史终将无法奈何。
所以武则天才能在后来的斗争中,一手逼死王皇后,亲手设计废掉亲生儿子太子,扶持自己最信任的人登上帝位,最终自己亲自坐上至尊宝座。
她并非天生冷酷,只是比任何人更早学会了:在权力的棋盘上,慈悲是自杀,道德是镣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