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取得最终胜利?晚年张学良做出分析,他认为毛主席有一个无人能及的本事。
这个本事让“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强大的国民党,那么,张学良是任何人分析的,毛主席无人能及的本事又是什么呢?

张学良晚年
张学良的软禁生涯,表面上失去了自由,却获得了观察历史的独特位置,从1936年到1990年,他辗转于贵州、重庆、台湾等多地,远离了军政要务的纷扰,反而有了充足时间读书思考。
他每天雷打不动地阅读报纸、收听广播,大陆的每一点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位曾经的东北军统帅,看着共产党从陕北窑洞出发,带着装备简陋的军队,一步步打败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最终建立新中国。
许多人称此为“奇迹”,但张学良却看得分明:“哪有什么奇迹,不过人心所向罢了,”而张学良口中毛主席无人能及的本事就是——顺应了民意。

开国大典
张学良年轻时是军阀少爷、军队将领,思考的是地盘、军饷、兵权,被软禁后,他开始琢磨“老百姓到底想要什么”、“军队为谁打仗”这些根本问题。
张学良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就是没有中心思想”。
他分析指出,国民党虽始终高唱信奉三民主义,且运用诸多手段向党员灌输,然而“信仰源自内心,乃个人之秉持…… ” 信仰不是旁人给你加上的,”只靠硬性灌输是不能使党员树立起信仰的。
“那三民主义,真正的三民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以说多数人不知道(张学良说),背总理遗嘱,就在那儿背,他的真正彻底的意思在什么地方?谁也没有深刻地研究。”

张学良用了个生动比喻:“就像中国的老太婆子,整天嘟嘟囔囔‘阿弥陀佛’,你问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她不知道。”
而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好相反,共产党“完全是党的主义,守着党”,“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
张学良这辈子见多了大人物,他对蒋介石和毛主席的观察尤为深刻。
1945年重庆谈判,张学良在贵州桐梓的囚室里看到报纸上的合影,蒋介石西装革履、勋章满身,毛主席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都磨破了边。
就这一张照片,让他心里有了判断:“一个忙着摆架子,一个忙着办实事,输赢早就写在脸上了。”

重庆谈判
张学良进一步了解到,毛主席在陕北调研时,只带一匹马、一个警卫,走村串户跟老百姓拉家常。
在才溪乡,毛主席花十几天时间开调查会,从粮食收成问到孩子上学,连村民的柴米油盐都记在本子上,而蒋介石出门则车队开道,前呼后拥,据说连厕所都要空运到前线,生怕委屈了自己。
张学良晚年坦言:“蒋介石的中心思想就是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唯我的利益独尊。”
作为带兵多年的将领,张学良对军队战斗力的理解比谁都深刻,他年轻时统领的东北军,兵强马壮,军饷充足,装备在当时算得上顶尖,可打起仗来却总少点劲头。

张学良和蒋介石
被软禁后他才想明白:“士兵不知道为谁而战,无非是为了混口饭吃,枪一响就想着保命,士气怎么可能高?”
但共产党的军队完全是另一个样子,红军战士吃草根、啃树皮,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却能在长征中走出两万五千里,能在战场上以一当十。
张学良佩服得五体投地:“要是让我带这样的兵,走一千里人就散了,他们能坚持下来,靠的绝不是命令。”
毛主席最厉害的本事,是把“为什么打仗”的道理讲到了每个士兵心里,不是喊“为了主义”的空洞口号,而是说“你打仗,是为了家里的土地不被地主抢走”、“是为了孩子能上学,不用再受欺负”,这些话直白又实在,士兵一听就懂,一听就信,自然愿意拼命。

毛主席
张学良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队如何失去民心,他回忆道,一回想起“剿共”战争,就感到伤心。
他曾在后方视察时看到,“房子都给人家烧了,坚壁清野呀!”事实上根本用不着烧房子,那为什么烧?“因为烧了,军队可以占便宜,可以把好东西都拿走啊。”
这种行径逼得老百姓都跟共产党一块儿和国民党斗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产党搞土地改革,真的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让老百姓有了自己的产业。
淮海战役时,543万民工推着小车支前,是参战部队人数的9倍,他们冒着炮火送粮食、运伤员,把“子弟兵”当成自己人。

山东农民唐和恩带着一根小竹竿,走了5000多里路,把经过的88个城镇村庄都刻在上面,宁愿自己吃红高粱,也要把小米白面留给战士。
对比之下,国民党抗战胜利后的表现就让民众大失所望了,高官们忙着“接收”财产,抢房子、抢车子、抢金子,“五子登科”成了当年流行词,老百姓没得到半点好处,反而日子更难了。
张学良在南京开会时的经历,让他对国民党彻底失望,他原本对国民政府满怀期待,可到了南京才发现,所谓的中央会议“乱七八糟”。

蒋介石讲话新名词一大堆,却没一句实在的。官员们忙着争权夺利,互相拆台,“大委员委小委员,中委执委监委,委实无聊”。
更让他看不惯的是蒋介石的用人之道,张学良曾说蒋先生“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身边围着的都是只会阿谀奉承的人。
开会时大家商量好的事,转头就有人去蒋介石那打小报告,第二天就能推翻。真正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都被排挤在外。这样的团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而共产党那边完全是另一种风气,毛主席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鼓励干部多读书、多调研,不能盲目服从。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是喊出来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这种差异在基层体现得更明显,共产党把“支部建在连上”,让思想教育直达基层,每个士兵都清楚队伍的方向。
而国民党军队里,士兵只知道听命令,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执行,遇到困难自然容易溃散。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张学良在看到大陆群众自发悼念的场景:成千上万的群众涌向天安门广场,手里攥着白花,哭声压抑却真切。

这一刻,他彻底明白了:“民心这东西,真不是钱能买来的,也不是排场能撑起来的。”
国民党输掉的不是武器装备,不是兵力人数,而是民心的向背,谁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会把谁捧在手里,这就是张学良用一生看懂的真相。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