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2022年底的中国,有一件事儿几乎无人不知,那就是“布洛芬热潮”。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突然放开,这款普普通通的退烧药一夜之间成了抢手货,药店断货,价格翻倍,甚至一度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词。
而在这场热潮背后,有个名字悄然浮出水面——刘益谦。这个被外界称为“资本猎豹”的上海富豪,据说在短短45天内靠着布洛芬赚了近60个亿,简直让人瞠目结舌。那么,他到底是谁?又是怎么抓住这个机会的?
刘益谦的故事,得从他的起点说起。1963年11月28日他生在上海,家里条件很一般,父母是普通工人,养三个儿子全靠死工资。
少年时期的他,没能好好读书,15岁就辍学了,开始自己谋生路。那时候的上海,改革开放刚起步,街头巷尾全是机会,但也得靠胆子大、心眼活。
最开始,刘益谦干的是小买卖,摆摊卖点纽扣、发夹之类的小玩意儿。别看东西不起眼,他硬是靠这个攒下了第一桶金。后来,他投奔舅舅,学着做皮包生意。
80年代初,皮包在上海可是紧俏货,他跟着舅舅跑市场、推销货,慢慢摸出了门道。几年下来,20岁的他居然成了万元户,那时候一万元在上海能买套房,可不是小数目。
1984年,他又转行开出租车。6000多块的学车费在当时贵得离谱,但他咬牙掏了钱,和哥哥一起租车跑生意。开出租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让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积累了不少人脉和见识。
关键转折发生在1990年,他偶然听到乘客聊起豫园商城要发原始股。这事儿让他心里一震,回家翻出积蓄,果断投了1万块买了100股。结果第二年股票暴涨百倍,他赚了近百万,一下子从普通司机变成了有钱人。
从那以后,刘益谦彻底迷上了资本市场。1992年,上海刮起股票认购证热潮,他花20万买了1000张,转手赚了300万。1993年,他又玩起了国债期货,赶上“327国债”事件,凭着敏锐嗅觉赚了一大笔。
2000年,他成立上海新理益投资公司,开始收购未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投资范围从股市扩展到房地产、医药等领域。他的每一步都踩得准,财富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刘益谦能靠布洛芬赚60亿,跟他在医药行业的布局分不开。他手里有家重要公司,叫亨迪药业(全名湖北亨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是全球知名的布洛芬原料药生产商之一。咱们得先看看他是咋把这块蛋糕做大的。
亨迪药业成立于1995年,主要生产布洛芬这类非处方药的原料药。2006年刘益谦通过天茂集团收购了这家公司,后来在2012年实现100%控股。
2019年,他把亨迪药业转手给上海勇达圣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但实际上控制权还在他手里。2021年12月22日,亨迪药业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年产布洛芬原料药3500吨,在全球市场都能排进前六。
这家公司虽然不是刘益谦商业帝国的核心,但却是他医药版图里的一张王牌。布洛芬这东西,平时看着不起眼,就是个普通的退烧止痛药,可一旦需求激增,它的价值就翻倍了。而2022年的疫情政策转向,恰恰给了刘益谦一个绝佳的机会。
2022年下半年,中国疫情形势开始变复杂。刘益谦早就嗅到了风向不对,6月份就让亨迪药业加码生产布洛芬,目标是增产5000吨。他这步棋走得早,当时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
到12月,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全面放开,感染人数激增,布洛芬瞬间成了“救命药”。药店门口排长队,网上平台卖断货,价格从几块钱一盒涨到几十块,甚至有人在黑市炒到上百块。
亨迪药业自然没闲着。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营收达到1.69亿元,净利润4717万元,比前三季度都高。表面上看,这数字挺亮眼,但跟60亿比起来差远了。其实,刘益谦赚的大头根本不是靠卖药的利润,而是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
从2022年11月1日到12月16日,亨迪药业股价涨了67.73%,收盘价达到55.63元。刘益谦家族直接和间接持股1.53亿股,账面价值从50.7亿元暴增到85.1亿元,45天净赚57.65亿元,差不多60亿。
这波财富增长,完全是市场对布洛芬热潮的疯狂追捧带起来的。他的公司虽然没像新华制药那样直接霸占零售市场,但作为原料药供应商,照样吃到了红利。
不过,亨迪药业2022年全年业绩并不算太惊艳。总营收5.15亿元,同比还下降了4.76%,净利润1.26亿元,只涨了3.35%。
国际市场上,布洛芬价格波动大,竞争也激烈,刘益谦没能把疫情红利吃到最大。但在资本市场,他靠着精准的预判和持股优势,硬是把这波机会变成了60亿的财富。
刘益谦这60亿赚得风生水起,外界却炸开了锅。有人说他商业嗅觉牛,抓住了天赐良机;也有人说他吃“疫情红利”,有点不厚道。毕竟疫情期间,普通人抢药抢得头破血流,他却坐着数钱,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容易让人心里不平衡。
从商业角度看,他没做错啥。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有需求就有供给,刘益谦提前布局,增产布洛芬,满足了市场需求,没啥可挑剔的。而且亨迪药业也没爆出哄抬物价的丑闻,价格涨主要是下游零售环节炒起来的,他赚的是股价的钱,合规合法。
但换个角度想想,疫情是公共危机,赚钱的同时是不是该有点社会责任感?比如捐点药、平抑下价格,哪怕做做样子也好。
可刘益谦没啥动静,他一贯的风格就是低调赚钱,不爱掺和公益那一套。这点上,他跟一些高调捐款的企业家比,确实显得冷淡了些。
刘益谦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眼光和胆子。他从摆摊到开出租,再到玩股票、搞投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脉搏上。布洛芬这事儿也是,他早半年就看出苗头,提前下注,等风口一来就收割。这种预判能力,不是谁都有的。
他还有个特点,就是不怕冒险。90年代炒股、玩国债期货,那都是刀尖舔血的买卖,输了可能血本无归,但他愣是赌赢了。
2000年后搞并购、入股医药公司,也是大手笔,敢砸钱、敢控股。这种魄力,让他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了资本大佬。
当然,他也不是没摔过跟头。2015年中国股灾,他通过国华人寿投10亿买蓝筹股,想稳住市场,结果亏了不少。2023年,国华人寿亏了5.5亿,资金链还被质疑。
他在长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地位也在2024年丢了,当年100亿入股的买卖没守住。但这些挫折对他来说,好像都不算啥,他总能东山再起。
刘益谦除了做生意,还特别爱收藏艺术品。他和妻子王薇开了龙美术馆,里面藏了好几千件宝贝。2014年,他花2.81亿港元买了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2015年又砸1.7亿美元买了莫迪利亚尼的《斜躺的裸女》。这些天价交易,把他推上了国际舞台。
不过,他对这些宝贝的态度挺接地气。买了鸡缸杯后,他公开用它喝茶,弄得网友又好笑又生气。他自己倒挺淡定,说:“就是个杯子,没啥特别的。”这性格,跟他做生意一样,直来直去,不装腔作势。
最近几年,他开始卖掉部分藏品。2023年,那幅莫迪利亚尼画作卖了2.7亿港元,比买的时候还亏了点。有人猜他资金紧张,有人说他调整投资方向。但不管咋样,他收藏家的名头算是坐实了。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