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荔枝冰冻
编辑|黄毅来了

2020年,徐世海点开儿子的QQ,那些不断闪烁的“约死群”聊天框,像一道道深渊的入口,在网络的另一端,悄悄松开孩子抓紧悬崖的手。

这些伪装成兴趣交流的聊天群,究竟隐藏着多少黑暗?
遇到这种防不胜防的“蛀虫”,我们作为家长又该怎么办?

2020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让徐世海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
前一天还和儿子有说有笑地爬山,第二天还给父亲端洗脚水,这样的父子温情永远停留在了这一晚。

凌晨3点钟,保安急匆匆地敲着房门,徐世海没想到在悲剧上自己竟是主角。
这个看似无恙的阳光少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悲剧发生后,徐世海试图找到儿子轻生的原因。
就在翻看儿子手机查找线索的时候,发现自己儿子经常看动漫看到凌晨,而且还是禁播的《东京食尸鬼》。

而且徐世海还发现,儿子在轻生当天还穿着和主角一样的白衬衫,黑裤子。
他一下子就猜到,儿子是角色代入,和角色产生共鸣了。

但是更令人胆战心惊的还在后面,这将成为儿子跳楼的一个“推手”。

徐世海在登上儿子QQ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聊天群。
里面充斥着各种吐槽,厌世等各种不堪入目的词语,几百人的群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看到有想轻生迹象的就一层一层拉小群,实现“精准目标群体”。
他们大多是成绩不好,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甚至被霸凌的青少年。

这时候群里开始的“洗脑模式”——“别指望父母、老师能帮你做什么,想改写人生,只有生命重来。”
以重启人生的谎言,来引诱迷茫的少年。

群里还有专用词汇,烧炭叫“烧烤”,服毒叫“笑纳”,跳楼叫“蹦迪”。
还有更甚者,在群里发布“重生教程”——怎么样轻生不会被发现。

他们会约定时间,地点,甚至互相“监督执行”。
把死亡看得好像一起出门逛街一样,说走就走,有的孩子害怕,还说“我都没有那么勇敢,我要向他看齐”。

这时候,徐世海彻底坐不住了,他必须付出行动,挽救这些被毒害的孩子,不能再让更多家庭支离破碎。

2020年,徐世海开始了他的“潜伏行动”。
伪装成学生,以小学生口吻,说出自己看透世界,活够了,有没有能一起的想法。
就这样过了第一关。

接下来,他就以发红包的形式,迅速与孩子们建立关系,再单独私聊,来个“逐个击破”。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他救助的案例触目惊心。
徐世海还是用相同招数,就在两人互相确认地点的时候,徐世海抓紧时间向当地警方报警,还以“吉时”为由,拖延时间,最终救下5名青少年。

一个湖北女孩到外地参观动漫展,只身前往外地参加动漫展,却不幸落入陷阱,被骗拍摄了裸照并写下了欠条。

她孤立无援,巨大的恐惧和羞耻感让她不敢对家人启齿。
幸运的是,屏幕另一端,徐世海注意到了她的异常。
他一边开导,一边报警,用实际行动把她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4年来,徐世海已经救下400多人,其中还有原本和他一起劝生的心理医生。
但是也接到过一天之内3个曾经被他劝回的孩子,最终还是选择了轻生的噩耗。

当记者问他现在是否还会再卧底“约死群”,徐世海沉默地摇了摇头。
这些年,徐世海孤军奋战,一直被当做“树洞”,承担无形的压力。
他害怕自己也会有站在天台那一天。

直到有人说,你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得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
他才开始退居二线,招募志愿者,大学生。
一起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伸出援手。

而徐世海的故事不仅感动无数网友,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演员黄志忠偶然看到了有关徐世海的报道后,“内心像被什么击打了一下”。
他立即前往河南郑州,找到了徐世海。

两人喝了三天酒,声泪俱下。
黄志忠决定,要将这个故事制作成电影,让更多家庭关注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电影《向光花盛开》由此诞生。

与此同时,前央视主持人王小骞也站出来呼吁大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这些年,王小骞年从央视主持人转型深耕家庭教育,还写出了《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亲子教育书籍。

她在谈及徐世海的故事的时候,直接点明“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别再那么关注孩子的成绩了,也要关注孩子的社交软件,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她的话,戳中了很多家长的痛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到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队伍里。
有些像徐世海一样“卧底劝生”的;也有学校开展“心里树洞”然孩子们有地方倾诉。
还有些地方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队,用科学的方法接住每一个“正在下坠”的孩子。

这些措施与徐世海、王小骞等人的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保护青少年的防线。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蝼蚁尚且偷生,人怎么能轻易赴死呢?
为什么有事情不和爸妈说,非要用轻生来解决呢?
这就像徐世海和王小骞都提到的一个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绪隔阂。

许多孩子的烦恼被家长看成是“无病呻吟”,连孩子自己都已经意识到需要看医生,家长却说是玩手机玩的。
好像一切情绪在家长眼里,都是偷懒,矫情的借口。

孩子的烦恼几乎没有出口,久而久之就会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

近几年,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呼吁,更多家长也开始重视起来了。
那家长到底如何做,才能保护孩子呢?

第一、不要把“倾听”变成“说教”。
当孩子说“今天又被老师批评了”先别着急说“是不是你又捣蛋了”。
先抱抱孩子,接住情绪,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二、允许孩子的普通。
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这是我们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第三、多关注孩子的“异常信号”。
当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睡眠紊乱、社交回避,或者说过一些关于“活不下去”的话题,遇到这些,别不当回事,没有人比你更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一生。

王小骞的提醒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无数悲剧的深刻洞察。
这个冬天,不如咱们先放下手机,抱抱孩子,真心实意地问孩子一句:“你今天过得开心吗?可以和我分享一下吗?”

不要羞于表达爱,毕竟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心底最坚实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会在他们未来面对世界的风雨时,变成一副无形的“心理盔甲”,让他们有底气说“我可以”,也有勇气在受挫后重新站起来。

部分资料参考:
大象新闻|“卧底”父亲的救赎|面孔
法制日报|一些“互助群”变味成“约死群”约死或涉故意杀人
新京报|“互助”变味成“约死”,病根到底在哪里?|新京报快评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