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为了不去干那件想好了的大事,我能摸一天鱼。
磨磨蹭蹭,东摸摸西摸摸。
或者用一堆琐碎的事儿,把自己填满,搞的自己很忙碌。
睡前一复盘,该干的事儿一件没干,爱干不干的事儿一件没少干。
是在恐惧事情的难度么?那倒也不是,比如写文章这事儿,驾轻就熟,三十分钟就行。
是在害怕失败的结果么?很多事情其实开始就成功了,失败概率其实很小。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自己宁愿磨磨蹭蹭浪费时间,也不愿意去开始呢?
我自己复盘了最近一周想做的,却到现在都没有开始的事儿,整理国际教育的选题库、开始自己的口播短视频更新,还有之前堆着的素材里剪几条 Vlog 出来等等。
这些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拆解过工作流,而且起步也很简单。
但是就是拖了好多好多天。
我发现最大的原因是可能是时间安排上出问题了,大项目需要大块时间和好的启动心情。
就像写文章一样,硬挤一挤也能在半夜赶上,但是如果早上硬性规定 1 个小时,那就会轻松很多。
现在日常 list 里有七八项是固定的事儿,现在我杂乱的早上到晚上排着,导致中间并没有大块时间空出来。
于是每一次想启动大事儿的时候,总觉得再等等再等等,一等等到晚上,然后明天再说。
当然这里面对于琐碎的厌烦,对于启动后反馈不确定的恐惧也有。
所以这两天硬性规定自己早上什么事情都不能干,只能去做三项任务之一,而且要把手机隔离开。
这时候启动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一旦开始起步,按照之前计划好的工作流往前走,那事情就顺利起来了。
这个事儿让我想起《如何利用一天 24 小时》那本书,里面对于时间的理解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
每个人的一天 24 小时是不一样的,你去做什么决定了这 24 小时,你可以是谁?
你可以用角色来取代,每个小时身份不一样,早上两小时是老板,下午两小时是丈夫,晚上变成了爸爸。
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只看着这件事的难度和结果,而是看这件事里你是谁?
一旦切换到这件事的身份,比如主理人,比如创业者,比如改变世界的人...
那么这件事就会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每天早上为自己的任务,编造一个高大上的角色身份,然后再去启动的时候,愿力就大了很多,业力阻力也小了很多!
比如我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我每天早上都要践行我的理念,一旦违背我会感到恶心。
那你早上践行素食这件事,不管以前多么排斥,此刻至少你的意愿会强很多。
如果加上形容词,比如行业顶尖的,优秀的,大家公认的..等等,主观情感会更强。
用多了,虽然有点自欺欺人,但是我们的大脑真的太好骗了,能怪谁呢?哈哈
越来越理解李笑来那句话——一个人最大的乐趣,就是和你的大脑玩游戏。
你的大脑,其实和你家养的狗狗差不多,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只要你学会方法,就可以使劲忽悠它为你办事~
而且大家双赢!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