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79年10月1日清晨,天安门前的礼炮刚刚停息,摄影师谢宗霖低声嘀咕:“今年的画像换得更早。”没人回答,他抬头看着那幅高6米、宽4.6米的毛主席油画在晨曦里泛着柔光。几乎所有北京老街坊都知道,每到国庆前夕,专门的绘画小组要用吊车把新绘好的毛主席画像挂上去,这项传统自1949年开始一次不落地延续至今。可若追溯更远,这堵朱红城楼其实只出现过12个人的脸庞,其中一位只被风吹了短短24小时。
回望名单,要先从1912年说起。民国刚刚取代清朝,袁世凯急于塑造权威,他的部下将一幅黑白相片描摹成彩色油画,高挂正中。铁面兵丁列队守卫,城楼下行人窃窃私语,“这是大总统吗?”新鲜感没维持多久,关于挂像时间有两种流传:一说1913年10月上墙,1916年袁死像落;另一说干脆一直留到1928年奉系败退才撤。史料难断,但袁世凯是第一位把自己头像推上城楼的人,毫无争议。

第二位登场的是孙中山。1925年3月,孙先生病逝北京,灵柩暂厝香山碧云寺。1929年6月1日移灵南京那天,北平各界举行公祭,礼兵将他的巨幅遗像悬于天安门,青天白日旗与五色旗一同飘扬。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这位先行者的敬意,每逢五一或十一的庆典现场仍会出现孙中山画像。开国大典当天,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画像居中,孙先生画像居左,共同注视广场上三十万军民。
抗战胜利后的短暂春风吹来第三张面孔。1945年8月,蒋介石在北平阅兵,趁热打铁命人绘制油画,外加自己题写的“天下为公”四字,一并挂上城楼。宋美龄陪站台阶下,两人挥手示意,但听众寥寥,气氛尴尬。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蒋像被工人们悄无声息地摘除并送进库房。当年年底,国民党主力东海败退,这幅油画也彻底退出舞台。
1949年2月12日,北平城头第一次出现毛主席画像。那天是和平解放庆祝大会,警卫员扶梯递绳,画家王肖一的作品随绞车缓缓升起,广场人潮爆发出山呼海啸。会后毛主席在香山双清别墅提议:“北平的胜利不是一人之功,要把有功的同志都写进历史。”随即,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聂荣臻、叶剑英、林彪七位领导人画像陆续挂出,与主席画像并列。

同年7月7日,七七事变纪念大会上,只留下毛泽东、朱德两幅并排而立。朱老总在抗战中的统帅地位无需赘述,以并列形式致敬前线功臣,成为当时大后方以及解放区军政机构普遍仿效的做法。许多老兵回忆,“指挥部墙上永远是一左一右,主席和总司令守着咱。”
1967年,时任北京美术公司画师王国栋接受任务,重新创作第八版主席画像。为了还原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在工作室里摆16盏碘钨灯,连熬10夜。画像完成后,画面色调更柔和,衣领翻角更显立体。“像是主席在同你说话。”工人师傅这样评价。此版自1967年10月1日悬挂至今,成为广场标志性记忆。

算下来,毛主席与朱德等八位领导人,加上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共十一位,还差一人。答案来自1953年春天。3月5日凌晨,苏共中央发布斯大林逝世的电报。北京立即降半旗致哀,3月9日下午举行追悼会,周恩来率代表团赴莫斯科。就在那三小时里,斯大林画像出现在天安门正中,随后按照原定仪程迅速取下。这位异国领袖也是唯一一位“只挂一天”的特殊存在。
对许多老北京来说,城楼挂像不仅是政治符号,更是城市年轮。早年间油画怕雨淋,要用绳索快速卷起;1977年起改用耐候性化纤布,重量从一百多公斤减到七十多公斤;2003年增加防紫外线涂层,色彩稳定性提高一倍。技术的进步默默守护每一幅画像的庄严。

有人统计,1949年至今,主席画像平均每年更换一次,全部旧画安全保存,编号入档。画像后背常留有画师寄语,最常见的是八个字:“谨献祖国,光照千秋。”这一细节鲜为人知,却深得人心。
12幅面孔,跨越封建残余、辛亥理想、抗战烽火、社会主义新生,它们在同一片城砖上依次留下痕迹。今日游人仰视城楼,只能看到那幅熟悉的笑容,但倘若循着时间轴细数,背后每一次更迭都对应着中国道路的重大转折。或短暂,或长久,正因如此,这面高墙才显得格外厚重。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