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中新一轮谈判迟迟得不到中方确切回应,美方的耐心似乎已经消耗殆尽,7月21日,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突然改变了此前的温和姿态,直言不讳地将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问题搬上谈判桌,并威胁可能对中方加征关税。
贝森特在采访中直截了当地表示:“中国购买了大量受制裁的伊朗和俄罗斯石油。”他进一步暗示,这一问题将成为即将举行的美中谈判的重点议题之一,这一言论无疑揭示了美方真实意图:试图通过贸易谈判来限制中国与俄伊两国的能源合作,对于长期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我国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越界的干涉。
这一表态与特朗普前不久发出的“50天最后通牒”遥相呼应,特朗普警告称,如果俄乌冲突在50天内没有达成和平协议,美国不仅将对俄罗斯征收100%的关税,还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严厉的“二级关税”,这意味着,作为俄罗斯石油主要买家的中国,将直接面临美国的经济制裁。
贝森特不久后也重申了这一威胁,表示任何购买受制裁俄罗斯石油的国家都将面临100%的“二级关税”,并呼吁欧洲盟友跟进这一制裁措施,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将美国单边制裁的长臂伸向第三国,试图以经济胁迫的方式改变中国的能源采购策略。
事实上,中国与俄伊两国的石油贸易完全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正常商业行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达到创纪录的216万桶/日,比2023年增长了1.1%,俄罗斯已连续20个月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与排名第二的沙特阿拉伯拉开了近60万桶/日的差距,而今年3月,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80万桶/日。
这些贸易活动既符合国际法规范,也不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完全属于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自主决策范畴,美国所谓的“制裁”只是其单方面行为,并无国际法律效力,然而美方却试图将这一议题强行引入美中谈判,明显另有所图。
大约两周前,贝森特就高调宣称中美计划在8月举行新一轮谈判,并希望将议题从贸易扩展到其他领域,如今看来,美方的真实目的已经浮出水面,利用谈判平台来压制中国与俄伊的能源合作,为其地缘政治战略服务。
美方此举的战略考量可谓多层次的,通过制裁俄伊石油出口,美国试图切断这两个地缘政治对手的经济命脉,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与俄伊保持稳定的石油贸易,大大削弱了美国制裁的效果,并且在谈判前抛出这一敏感议题,美方明显是想增加筹码,为其在其他领域争取更多让步创造条件。
近期中国已连续三个月暂停购买美国石油,将这一情况与贝森特的威胁联系起来,美方的不满情绪可见一斑,他们希望通过限制中国从俄伊购油,间接增加中国对美国能源的依赖,这是一种典型的能源霸权思维。
然而美方试图干涉中国能源采购的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过去几年,美国一边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一边大幅增加对欧洲的石油出口,抢占伊朗退出后的市场份额,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美国将能源武器化的真实面目。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重启对伊朗的“最大压力”制裁活动,宣称要将伊朗的石油出口降至零,特别是针对中国的部分,但数据显示,伊朗原油出口不仅没有停止,反而通过船对船转运等多种方式继续向中国供应,今年3月甚至创下新高,这充分证明,美国单边制裁的效果正在弱化。
从贝森特两周前泛泛而谈,到如今将石油采购列为谈判筹码,美方的焦虑已经显露无遗,面对美方的施压,中国的立场一直很明确:中国选择与谁合作,从来只看是否符合自身利益,而非他国的脸色。
对于美国那些没有道理的单边制裁,以及频繁使用的“长臂管辖”做法,中方早已表明不会接受,事实上,中国一直坚持能源多元化战略,不仅从俄伊进口石油,还与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等多个国家保持着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这既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负责任态度,也是对国际能源市场的积极贡献。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各国应当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而非固守冷战思维,通过制裁和胁迫谋求单方面利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观察者网 美国财政部长竟威胁:中国买伊朗和俄罗斯石油,得谈谈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