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战略家曾言:只要中国内部不出问题,如今的中国,无人能够撼动

前言

2023年一个俄罗斯战略家在国际论坛上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只要中国内部不出问题,如今的中国,无人能够撼动。”这句话说得不重,但分量极沉,它既不是恭维,也不是警告,而是一种夹杂着尊重、经验和现实认知的判断。

从俄罗斯的嘴里说出这种话,不是偶然,更不是客套,这是他们真切感受到的国际格局变化,是基于自身过往的经历,对中国稳定与发展的深刻理解。

稳,是中国最大的战略资源

这句俄罗斯战略家的话,听起来像是个判断,其实更像是个提醒,中国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在压力面前一寸一寸挺过来的。

看看俄罗斯自己经历过什么: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西方一轮接一轮的制裁砸下来,经济顿时吃紧,GDP从2013年的2.29万亿美元跌到2023年的2.02万亿美元,原材料出不去,零部件进不来,外汇吃紧,连超市货架都开始空了。

这种“被卡脖子”的滋味,俄罗斯尝得比谁都清楚,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眼睁睁看着中国不仅没被外部环境拖垮,反而越活越滋润。

从手机到高铁,从新能源车到大飞机,中国的制造业不但没断链,反而链条越拉越长,技术越来越硬。三年疫情里,全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中国的港口却照样灯火通明,2023年出口额超过3.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为什么?核心就两个字:稳定。中国有14亿人口,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不靠别人喂饭,靠自己消化。夜市、地摊、飞盘、露营,什么火就发力什么,内需拉得动,经济就稳得住,更关键的是,中国从工业基础到产业链布局,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一旦外部市场变天,自己还能兜得住。

俄罗斯看得明白:中国要是自己不出问题,别人还真没什么办法。对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庞大人口市场、强大治理能力的国家来说,外部施压只是风浪,真正能掀翻船的,是自己船舱里漏水。

能打,是中国背后的底气来源

中国不喜欢打仗,但不代表不会打。对于一个常年被围堵、被挑战的国家来说,硬实力就是话语权,过去二十年,中国军队从“能防”到“能打”,从“守家门”到“走出去”,每一步都走得不声不响,但让人不敢小看。

现在的中国海军,已经形成三艘航母的轮转梯队,配合055万吨级驱逐舰,整个第一岛链都在反击范围内。更别说东风系列导弹,从东风-21D专门盯着航空母舰,到东风-26能打关岛,东风-27甚至能“问候”夏威夷,中美之间那种“战争边缘”的博弈,已经开始发生心理逆转。美国敢不敢动,不是嘴硬不嘴硬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赌这条命。

更厉害的是中国的军工系统。不是光有武器,而是有生产线,有后勤,有快速补给的能力。六代机、无人作战平台、机器狗、仿生鸟,这些听起来像科幻片的东西,中国已经开始实战部署。战争一旦爆发,不是比谁一开始有多少家底,而是比谁能撑到最后。毛衣、军靴、枪械、燃料,中国全能自产,工业体系就是最大的战略纵深。

俄罗斯当然懂这一套,他们在苏联时期也曾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军工体系,如今被制裁后才意识到,当初的“去工业化”是多么致命的失误,所以他们才会说,只要中国自己不出问题,这种军事实力,外部真“撼”不动。

创新,是中国跳出困局的加速器

过去很多人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只会拼代工、打价格战,但现在再看,谁还敢这么说?从量子通信到深海探测,从国产芯片到电动车电池,中国已经从“能用”走向“好用”。

飞腾芯片销量破千万,北斗导航系统全球覆盖,C919上天不靠别人,新能源汽车全球卖六成,连阿曼的第一颗卫星,都是中国帮着发射的。

俄罗斯现在也在拼命补课,想把丢失的产业链找回来。可他们也知道,这种事不是靠一两年就能干成的。中国能做到今天这样,是几十年一步步走出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背后还有巨大的市场来支持研发,还有稳定的政策环境和人才储备,能让企业敢投、敢试、敢创新。

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专家会说“中国无人能撼动”。他们看得不是今天的GDP和出口额,而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韧性。这不是一时的风头,而是可持续的力量。

合作,是中国立于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中国不是孤立前行的,稳定、强大、可持续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从不把“成为强国”当作“压人一头”。中俄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例子,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听上去像外交辞令,其实是两国在现实中摸索出来的相处之道。

2023年,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能源、粮食、高科技、金融全面合作。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这些平台上,中俄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不是要搞什么小圈子,而是要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方式推向全球。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中国现在的体量决定了它不可能靠“打败别人”来赢,而是靠“带着别人一起走”来稳。俄罗斯看得清楚,美国也开始明白,中国不是要做下一个霸主,而是要做一个能够稳得住节奏、不被轻易拖下水的大国。

所以当俄罗斯战略家说“中国无人能撼动”时,他们其实不是在吹捧谁,而是在表达一个现实判断:这个国家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稳定性、强大性和自控力,足以在任何风暴中站住脚跟。而这个判断,不是靠估摸出来的,而是看着中国一步步走出来的。

结语

“只要中国内部不出问题”,这是一句提醒,也是一句底线。强大,不等于无敌;稳定,才是根本。从过去的苏联到今天的俄罗斯,他们走过的弯路,中国不会再走一遍。而一个稳定、强大、理性的中国,既是自己的底气,也是世界的福气。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 2025.6.28 彭森:改革与发展,是中国应对外部冲击关键之策

经济日报 2025.5.31 金观平:中国经济的稳定性是全球稀缺资源

科普时报 2024.9.27 铸造强国利器75年

经济日报 2025.2.26 以科技创新培育增长新动能

科技日报 2025.6.24 十年冲锋:朝着科技强国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财经   中国   战略家   俄罗斯   东风   强大   稳定   国家   全球   强国   苏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