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费+集采把中药打废了 大家都去抱国央企的大腿

现在中药企业日子不好过,目前70多家上市公司里预披露24年业绩的有30家,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只有8家,而这里面还有些是像达仁堂通过卖子公司获得投资收益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更少,其中业绩亮眼的主要是昆药集团、东阿阿胶等少数央国企。连以前价值投资的明星“片仔癀”去年4季度利润也出现滑坡,同比下降21%,而股价和22年高峰期比下跌了57%,现在还在地板趴着。

中药行业到底怎么回事?一句话概括就是“内忧外患”,行业外部政策收紧,而内部又到了一个消化库存的周期。

国家“集采+控费”给行业两记重拳

要说中药就不得不先说中医,其实这是个比较难标准化的行业,一医一方,看病与医生水平非常相关,所以有病都想找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开药也没具体标准。不过因为这种特点,也造成了一些医院开药弹性很大,用药和收费有时不合理。我身边的几个同事去年感觉身体亚健康,去看了中医调养一下,结果看了几个地方,有的医院7副药就一千多,一个疗程下来要好几千,效果也不明显,换个地方看,医生几百块的药吃了两个星期身体感觉舒服多了。这种现象就是说不清道不明,治好了病开几千块的药也有可能,几十块钱也有可能,有的地方收费乱象丛生。

因为这种状况,国家开始在2021年推出“DRG/DIP(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政策”,简单解释可以理解为国家给患者按照疾病的治疗复杂程度和疾病种类分别进行了分类,每个分类有明确的医保支付标准,医院治疗低于这个标准的国家医保支付给医院费用有结余,医院自己可以留一部分,治疗超过这个标准的,医院要自己承担这个费用。

这项政策对中医的影响比较直接,比如你经诊断得了痛风,医保规定的治疗标准是每年累计800块,那么医院给患者开了600的药,患者自费120,医保支付480,800额度减480,剩下320块里医院可以留一部分作为利润;如果开了2000的药,患者自费400,剩下1600里面医保也只支付800,多余的800医院就得自掏腰包,这样就亏了本。控费的结果就是中医开药时会考虑经济性,避免“过度治疗”,这样医院对中药的采购量就有所下降,对药企造成了影响。如果说控费影响销量,那么集采进一步影响了价格。

中药进入全国性集采是2022年9月,23年在全国全面落地,品种也从各类中药饮片到了中成药,目前达到了220个以上,正在覆盖大部分常见药物。进入集采目录的药品,从国内总体消费量来看不会有大的提升,但集采中标的厂家产品可以在全国医院快速放量,这就造成国内药企内卷式的“杀价”,三次集采中成药价格从平均降价40%杀到了70%,中药饮片价格降幅从最初的30%杀到了最后50%,到最后蛋糕越来越小,大家都还想分一块,真是卷到天际。

自己涨价卖不动

但也不是所有中药都要承受“控费”和“集采”两把利刃。以高端保健型消费品为代表的片仔癀、东阿阿胶、灵芝孢子粉和安宫牛黄丸等产品不会进入集采目录,也不会以药品的形式出现在医院,有配方又有品牌的中药老字号,片仔癀、东阿阿胶、广誉远等也因此享受着大消费的红利,一直是A股的优质大白马,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软肋”。

高端中药保健品曾经在前20年吃到了消费升级的一波大红利,产品出现供不应求,但这些中药的上游原材料如牛黄、麝香、驴皮、灵芝等都比较稀缺,特别是天然的中药材更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采集,天然牛黄一般要5-10岁的牛才可能形成,所以市场上每年就那么多,要想药效好就一定要用,这就造成这些老字号的产品往往也有产能上限,公司要想不断提高业绩就只有一个方法:涨价。

高端人群有钱,对涨价这个事还是有很高承受度的。如保肝护肝的片仔癀在20年间从110块钱涨到了760块钱一粒的出厂价,东阿阿胶从80块每公斤涨到了6000块,安宫牛黄丸从200块涨到了1200块一粒…涨价让上市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常年保持高增长,但总会迎来一个极限。

常年的提价让下游经销商不断囤货,囤到一定程度当市场的消费能力开始下滑时,曾经一粒难求的“灵丹妙药”就会变成烫手山芋。

阿胶在2019年涨价到了头,产品销量大幅下滑,经销商手里压的货足足消化了两三年,在2023年阿胶才逐步恢复元气,去年净利润回复到了巅峰期的70%,但是提价是轻易不敢了,市场越提越小。片仔癀比阿胶底子更硬,配方是独家的国宝级,压根没竞争,但是提价到了23年也到了顶,市场上炒到1600一粒,让人买了都舍不得吃,后续消费量开始萎缩,经销商囤的大量货开始急着出手又无人问津,于是降价去库存。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在新冠时退烧有奇效被大家抢购,但风口过了销量下滑,价格也跟着跌到了四五百一粒…

一边是产品滞销,一边是牛黄等天然药材价格大幅上涨,中药企业下游没法再提价,上游成本又大增,业绩滑坡是早晚的事,短期难见起色。

不如被国家收编了吧

行业竞争“太卷”,高端市场又萎缩,吃中药这碗饭还想过好日子就只能当“卷王”,靠成本和规模拼杀出一条血路,当行业龙头。一批企业一看这架势顿感没这心气儿了,索性卖给国家得了,国央企资金雄厚,信用强大,更关键是拥有深厚的产业资源,把企业收编了能做大做强。

中药企业里现在做的最好的,华润三九肯定算其中之一,三九医药从2007年转投华润的旗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合。央企要钱有钱,要资源的话,合作的药店和医院是全国最多的,于是“三九”十几年间让零售终端覆盖全国超过60万家药店,医疗端与全国数千家医院合作,业绩也是一路直上,从2010年每年7、8个亿,一路到去年赚了33个亿,股价也开启了慢牛走势,最近两年翻了一倍。

三九并购的步伐也从没停止,2022年收购了上市公司昆药集团,随后在2024年把华润旗下的以华润圣火也装到了昆药里面,让他成为了血栓通市场的龙头,而且对上游原材料“三七”也有了绝对的控制力。2024年三九又把另一家上市公司天士力收编到了旗下,至此华润三九中药销售过亿的品类超过30个,覆盖了感冒、皮肤、心脑血管、儿科等数十个类别,成为OTC市场绝对龙头之一。而被三九收购的昆药集团在整合了华润圣火后也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去年业绩表现亮眼,净利润同比增长45%,净利6.5个亿。

华润旗下另外一家中药旗舰东阿阿胶去年业绩同样亮眼,净利预计同比增长30%-39%,实现15亿以上的利润。

少部分国央企背景的中药企业,龙头地位越开越稳固,而还挣扎在内卷其他药企业不少也开始投奔国企,老字号广誉远前年卖给了山西国资委,九芝堂去年卖给了黑龙江国资委,加上之前天士力、昆药集团…抱国企大腿的成了大势所趋。

中药龙头的国资化正在形成,不过这个事换个角度来看,医药本身就是民生的基础设施,由国资控股,将以前高利润的行业变为低毛利,扶持一批龙头靠规模效应取胜,从社会发展角度有一定合理性。起码涉及民生健康,让我们传统的中医发扬光大,中药人人吃得起,挺好。

“暴利的事,毕竟不长久”。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东阿   华润   中药   阿胶   医保   大腿   业绩   去年   医院   国家   财经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