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没有人希望中国人有能力设计和制造自己的喷气发动机!

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5年2月6日,美国华盛顿特区,一场名叫“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听证会召开了。会上,一个叫理查德·阿布拉菲亚的美国航空动力公司总经理,突然说了一句让人惊掉下巴的话。

“没有人希望中国能自己造喷气发动机。”这句话一出口,现场瞬间安静了几秒。他们怕的不是中国能不能做出来,而是中国真的做出来以后,谁都拦不住。

他们太清楚一件事,如果中国真的彻底突破了航空发动机这个技术壁垒,那些过往几十年对中国的技术卡脖子,将彻底失效。

这可不是开玩笑。发动机是一架战斗机的心脏。心脏一旦掌控在自己手里,节奏就不再由别人说了算。问题是,中国真的做到了吗?

他们怕什么,我们就该做什么

要说航空发动机,那是所有高端装备里最难啃的骨头。别说做出来,就连修都不是谁都能修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刚开始接触这类技术时,几乎每一个关键零件都得靠进口。

只要对方卡一下供应,整个战机就得趴窝。比如2015年,北方某空军基地的三架战机,因为俄制AL-31F发动机出了问题,结果整整两个月没飞。

不是不会修,是根本没零件。这就是依赖进口的代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停飞会是哪一天。但最让人窝火的,是2016年买苏-35的那笔交易。

中国原本只想买发动机,因为117S的性能确实领先,但俄方说什么都不肯单卖。理由很简单,怕你学走了。于是,中国被迫买了整机,花了20多亿美元。买回来后,技术还是一丁点没拿到。

西方的算盘打得清楚得很,他们知道中国不是造不出来,是还没造出来。只要拖一天,中国的战斗力就差一天。

所以他们用了各种办法来封锁:材料不给卖;设备不让出口;连维修技术都不准转让。

从“求着买”到“自己造”

如果说过去我们只能被动挨打,那现在的局面已经完全变了。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涡扇-15的成功,就是中国从“卡脖子”走向自主的转折点。

这台发动机,不是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它背后,是上千个日夜、上万个试验、几千位科研人员的心血。

材料先突破。中科院金属所的团队,花了三年时间,从零开始搞DD6单晶高温合金。这个材料能在1800℃的高温下稳定工作,强度比进口材料还高12%。

要知道,在发动机里,叶片承受的温度几乎是整个结构里最高的,这个材料一突破,相当于把“心脏”的核心问题解决了一半。

设备再跟上。沈阳机床厂和航发606所联手搞出“动态误差补偿”技术,把过去精度0.05mm的加工标准,提升到了0.02mm。

这种精度,哪怕在德国、日本的设备里,也是顶级水平。到2023年,涡扇-15的核心部件,已经实现了100%国产机床制造。

控制系统也没落下。最开始,油门响应慢是个大问题,歼-20做高机动动作时,推力跟不上。后来研发团队把舰载激光武器的光纤控制技术,搬到了发动机里,油门响应时间直接从0.8秒缩到0.48秒。

2023年,装双发涡扇-15的歼-20成功首飞,并完成了“眼镜蛇机动”。意思很简单,推力足够了,稳定性也有了,真正能飞出五代机的性能了。

很多人以为涡扇-15只是解决了歼-20的“心脏病”,但其实它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此。发动机技术的突破,等于是带动了整个高端制造产业链的升级。

比如:中复神鹰搞出了T1100级碳纤维材料,轻了15%,强度还提升了20%。现在不仅用在战斗机上,连民用飞机也开始用。

国产密封件的寿命从500小时提升到2000小时,关键是价格便宜了三分之二。用在无人运输机上的AEP100发动机,也是在涡扇-15技术基础上搞出来的。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不光自己能造发动机,还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往前走。

西方为什么如此紧张?

回头看那场听证会,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美国人坐不住了。那个理查德·阿布拉菲亚,说得其实很直接:一旦中国掌握了喷气发动机,西方就没法再干预中国的军工节奏。

说白了,这不是一场技术之争,而是一场战略自主权的争夺。西方不愿意看到中国变强,是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中国拥有了完整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就再也不是那个“求着买”的国家了。

而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求着谁了。飞机能不能飞得高,飞得快,说到底看的是发动机。几十年来,中国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苦太难,但从没停下过。

从被“卡脖子”,到自主设计、制造、测试再到配套作战,中国航发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逆袭。

而那些在听证会上公开表达“不希望中国成功”的人,他们也许该明白一个道理,你越不希望别人成功,别人就越有可能成功。

未来的中国,不再是那个被动挨打的中国。而中国的天空,也注定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守护。

信息来源:美航空专家急了:不卖中国,他回头自己造了就丸辣!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2-07 16:05:2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科技   喷气发动机   中国人   中国   发动机   技术   材料   理查德   产业链   航空发动机   推力   听证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