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丹麦水手南京107天!屋顶巨旗救2万人,用胶片揭南京真相,

当刚看完《南京照相馆》的观众走出影院,看着阳光下的熙攘人群而潸然泪下时,这一场无声的公民历史课,完成了从“控诉暴行”到“珍视和平”的精神升华

图来源于网络

而在揭露了侵华日军的胶卷当中,有这样一位丹麦平民的身影。他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保护了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之一的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

图来源于网络

1937年深秋,日军逼近南京,江南水泥厂急需外国人员守护设备,辛德贝格与德国同事卡尔·京特在签署了协议之后,抵达了位于南京栖霞山的江南水泥厂。此刻这个来自奥胡斯的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很快将要直面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血腥地狱。


1350平方米的护身符

就在辛德贝格来到水泥厂八天后,南京城破,疯狂的日军进入城内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战火蔓延到栖霞山时,看着潮水般涌来的难民,辛德贝格和卡特明白,从此刻开始原本的机械守护任务,已经成了上万条生命的生死托付

他和京特果断打开工厂大门,为挤在这里的超1.5万名中国百姓撑起了一座“安全孤岛”。一位幸存者在多年后的采访中回忆到:“日本人到门口时,那个外国人就走出去跟他们说话,然后日本人就走了。”

图来源于网络

虽然此刻听来只是轻飘飘的几个字,但在当时,却是辛德贝格和同事卡特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生存机遇。为了避免日军频繁来骚扰,辛德贝格和卡特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用厂里的油漆在厂房屋顶绘制一面超1350㎡的巨型国旗

同时在工厂周边的墙上插满了丹麦与德国的国旗。因为当时日本与这两个欧洲国家依旧保持着友好关系,面对如此清晰的主权标识,日军士兵自然不会再贸然闯入了。

图来源于网络

在做好这些后,辛德贝格和卡特一起还通过南京鼓楼医院请来护士,筹集了一些药品,把机械厂变成了一座临时的救命方舟。


冒死记录的真相

可当辛德贝格从国际新闻上从来看不到任何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后,他就明白了,庇护难民只是权宜之计,只有将日军暴行记录下来,曝光出去,才能借助国际舆论的压力,让日军停止暴行。

图来源于网络

于是他拿起了相机和纸笔,开始将自己亲历的屠杀案例整理成报告,并在陪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外出时,驱车深入栖霞山与南京郊区,用镜头记录了紫金山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词,捕捉到了中国士兵和周边村民被屠戮的惨状。

1938年在被迫离开南京前,辛德贝格将这些胶片藏匿进行李,并最终带到了日内瓦国际劳工大会的会场,他顶着压力放映了记录日军暴行的影片。当银幕上闪现南京郊区外填满尸体的沟壑战壕时,全场震惊,鸦雀无声,这也是世界首次通过动态影像目睹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图来源于网络

离开南京时,获救难民给他送了一条丝绸横幅白字黑字绣着四个汉字:见义勇为。这面宽仅36厘米,长98厘米的条幅,成了他毕生最爱的收藏。


和平时代的黄玫瑰

瓢泼半生后,终身未婚的辛德贝格选择在美国加州定居,1984年这位拯救了数万生命的勇士在默默无闻中病逝,骨灰洒在了苍茫大海之中。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拉贝日记》重见天日,这位“见义勇为”的丹麦英雄才被历史重新发现。2004年,辛德贝格故乡奥胡斯市将新培育的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淡黄色的花瓣随着风飘动,仿佛是跨越时空的致意。

2014年春天,当丹麦女王手持黄玫瑰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幸存者苏国宝的哽咽响彻寂静展厅:“辛德贝格给我一块大洋和一些大米,全家得以存活......感谢丹麦!”

图来源于网络

2020年辛德贝格铜像立于奥胡斯港,雕像基座刻着他生前极少提及的感悟:“血、血,更多的血......从8月以来,我有充分的机会研究战争的恐怖”。

这位普通丹麦水手在107天里证明了——人类最伟大的勇气,不是在战场上杀戮,而是在血色深渊中托起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1

标签:历史   南京   丹麦   水手   胶片   屋顶   真相   德贝   日军   卡特   暴行   难民   网络   幸存者   日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