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澎湃新闻 漫画:杨仕成
1
你是否曾经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你是否曾经因为失败而自责,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努力?你是否曾经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不知道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2
如果你有以上的困惑和烦恼,那么强烈推荐你阅读一本书:《终身成长》。
3
这本书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所著,她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而不断提高的。与之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即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固定的,无法改变的。
4
德韦克教授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发现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在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巨大差异。她发现,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接受挑战和风险,而不是逃避和回避。
5
把失败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而不是自我否定和放弃。
6
欣赏他人的成功和优点,而不是嫉妒和贬低。
7
寻求有效的反馈和建议,而不是抵触和抗拒。
8
保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而不是消极和悲观。
9
这些特点使得成长型思维的人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健康等方面都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幸福感。相反,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会陷入自我怀疑、恐惧、沮丧、孤独等负面情绪中,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0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培养成长型思维呢?德韦克教授在本书中给出了一些具体而实用的建议。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改变我们对能力的定义。
11
很多人认为能力是一种固有的属性,比如智商、天赋、才华等。他们认为这些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因此,他们会把自己和他人划分为“聪明”或“笨”、“有才”或“无才”等标签。
12
这样做会导致两个问题:
一方面,他们会过分依赖这些标签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忽略了努力和进步的过程。他们会认为,只要有了这些标签,就不需要再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不需要再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会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
13
另一方面,他们会过分担心这些标签被质疑或者丢失,因此会避免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或者失败的情况。他们会认为,一旦失败了,就证明自己不够聪明或者不够有才,就会被别人看不起或者嘲笑。他们会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意寻求帮助或者改进。
14
因此,德韦克教授建议我们把能力定义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属性。
15
她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而提高的。她鼓励我们把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从评价转移到学习上,从比较转移到成长上。
16
她建议我们:把挑战和风险视为提高能力的机会,而不是威胁和危险。
17
把失败视为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的契机,而不是证明无能和放弃的理由。
18
把他人的成功和优点视为学习和借鉴的榜样,而不是竞争和威胁的对象。
19
把反馈和建议视为提升水平和效果的资源,而不是批评和攻击的武器。
20
把态度和情绪视为影响能力和表现的因素,而不是无关紧要或者无法控制的东西。
21
有人说人生是由天赋决定的,但终身成长告诉我们一个更残酷也更充满希望的真相,天赋或许决定了你的起点,但你的思维方式才真正决定了你人生的终点与上限。那么,这个看似宏大的法则是如何在我们每一天的具体生活中悄然生效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那个清晰的洞察,重新审视那些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关键时刻。
22
职场的场景一,面对严苛的批评,你的方案被老板全盘否定,他当着团队的面指出了好几处硬伤。固定型思维的人内心独白:完了他肯定觉得我是个废物,我在这个团队里永远也抬不起头了。同事们会怎么看我?我所有的努力都像个笑话。接下来,你可能会陷入几天的情绪内耗,对工作充满恐惧,甚至开始偷偷更新简历,想着逃离了。
23
成长型思维的人内心复盘:这一关确实不好过,但撇开情绪,他指出的几点确实是项目的致命伤。这说明我的专业能力还有待加强,我需要记下这些要点,私下再找他深入请教一下,搞清楚他背后的真实需求。这次丢脸是为了下次不丢脸。
24
场景二,面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板教给你一个全新的超出你能力的项目。固定型思维的人第一反应:为什么是我?这明显是甩锅挖坑,我从来没做过,搞砸了怎么办?这会毁了我之前积累的所有好印象。你的行动是寻找各种理由推脱,或者带着抗拒和悲观的情绪被动执行。
25
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跃跃欲试: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个巨大的机会。做好了,我的能力和职位都能上一个新台阶。我现在不会,但我可以学。立刻拆解任务,看看需要调用哪些资源,需要学习哪些新知识,是时候逼自己一把了。
26
场景三,面对同龄人的快速晋升,和你同时入职的同事突然成了你的上司。固定型思维的人酸葡萄心理:他肯定是会拍马屁有关系、运气好,我能力比他强,只是不屑于搞那些手段罢了。这种想法会让你充满怨气,与团队和新上司对立,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职业发展。
27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客观分析:他一定做对了一些我没做到的事,我需要观察和学习他的哪些能力得到了认可,他是如何沟通和管理的,这给我指明了下一个需要努力的方向。
28
场景四,当你感到被误解被忽视时,你满心期待地分享一件事,对方却心不在焉,反应冷淡。固定型思维的人戏剧化解读:他根本就不在乎我,我对他来说一点都不重要。接下来可能是情绪化的指责,你总是这样将事件升级为人身攻击。
29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冷静探寻:他今天好像状态不对,是不是工作上遇到了烦心事,或者我表达的方式有问题。你会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体现感到的失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需求,而非指责。
30
多种场景的对比让大家意识到:我们与理想人生的距离,差的往往不是机遇,而是解读事件、书写故事的内在叙事逻辑。从知道到做到、理解了概念、看清了根源,最关键的一步是我们该如何从知道变为做到。转变不是一个开关,而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的觉醒过程。
31
重塑之路第一步,觉察与命名,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当你下次想拒绝一个机会,内心说我不行时,立刻清醒过来。注意我的固定型思维又上线了。仅仅是这个动作就能在你和那个消极声音之间创造出一个宝贵的选择空间。给我的固定型思维起名,比如叫小固。这个简单的动作具有外化的效果,让你从我就是不行变成了小固又来了,你不再是那个被情绪控制的演员,你成了能够观看这场戏的导演。
32
第二步,重构你的语言,有意识的改变内心的对话。把我做不到换成我暂时还做不到,把这太难了换成这需要我投入更多时间和方法。把我失败了换成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33
第三步,行动与证明。最有力的说服永远来自于行动带来的真实体验。选择一个你一直回避的小挑战,比如在会议中主动发言一次,比如给你敬佩的前辈发一条请教的信息。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一个微小的具体的行动。当你鼓起勇气去做了,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已经用事实告诉自己,我在尝试拓展边界。这种真实的体验比任何鸡汤都更有力量。
34
《终身成长》赋予我们的远不只是成功学的方法论,它更是一种关于生命自由的哲学。它把我们从那个必须不断证明自己是什么的沉重枷锁中解放出来,允许我们成为一个正在成为的动态过程。他让努力这个词从一个意味着你天赋不足的羞耻标记,重新回归为一种强大的充满尊严的修行。无论你此刻多少岁,你的故事都远未定型。
35
所谓终身成长,就是给予自己一个永恒的许可,许可自己犯错,许可自己暂时不行,许可自己在任何年龄、任何阶段都能亲手拆掉固定型思维的天花板,重新开始。
END 2025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