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神舟二十二号顺利发射升空,和空间站完成对接。
在完成这道程序之前,可以说所有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因为就在二十多天前,空间站内部刚刚发生了一起不小的“意外”。

2025年11月5日,本该是神舟二十号飞船带三位航天员回家的日子。
即将启程返航,航天员按流程开展最后一次例行检查时,意外在返回舱舷窗处察觉到一道长度不到 1 毫米的裂纹。
消息传到地面,指挥大厅立刻安静下来,随后直接下令:取消原定返回计划。

这道裂纹小得肉眼几乎看不见,但专家算得清清楚楚——如果强行再入大气层,裂纹会在几分钟内被高温高压撕成大口子,高温等离子体灌进舱内,飞船和人都保不住。只能换船。
接下来的20天,中国航天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太空应急救援。
把原本在发射场待命的神舟二十二号提前拉上发射台,16天走完常规至少30-40天的流程。

11月25日准时送上天,并于当天下午顺利与空间站完成对接。成功为驻留空间站的三位航天员,重新构筑起一条具备安全保障的返航路径。
事情发生得毫无征兆,11月5日当天,地面团队先用空间站外部高清相机从120个角度拍了1200张照片,传回北京进行强度分析。
结论很快出来:裂纹疑似是太空微小碎片高速撞击造成的,返回风险极高。

指挥部当晚决定,神舟二十号暂时留在空间站当实验平台,神舟二十一号临时改成应急救生艇,而原本排在下一班的神舟二十二号,必须立刻顶上,成为新的返航飞船。
11 月 15 日,应急发射任务的正式批复顺利下达,以此为节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动最高强度的全负荷运转。
神舟二十二号本来就属于新一批次飞船,已经在发射场封存待命,状态良好,这为提速争取了宝贵时间。

火箭和飞船团队把原来严格串行的测试项目改成并行推进,能同时干的活绝不排队。
发射场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很多人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饭菜直接用保温桶送到工位。
11月20日,船箭组合体比原计划提前两个小时转运到发射塔,整个发射场流程被硬生生压到16天。

虽然这次飞船上没人,但安全标准一点没降。
长征二号F火箭仍然带着完整的逃逸塔,从倒计时到点火,全部流程和载人发射完全一致。
飞船入轨后的状态设置、轨道调整、接近对接,每一步都按载人等级执行,因为任何一个小失误,后果都由后续上船的航天员承担。

为尽可能搭载更多物资,工程师对返回舱内部进行改造,移除原本的三个航天员座椅并替换为货架,运载效能随即提升 50%。
但关键前提是飞船质心要与载人工况下保持一致,若出现偏差,姿态控制系统将无法正常运作。
团队想出的办法很实用:把食品、药品装进专用软袋,再用航天员平时绑腹部的收腹带把这些袋子牢牢固定在座椅骨架上。

让货物“坐”在原来航天员的位置,重量分布几乎和三人乘坐时一模一样。
对接传感器同步完成临时升级改造,面对空间站的轻微晃动,飞船依然能稳稳抓住对接接口,最终将对接误差控制在 1 厘米范围之内。
11月25日12时11分42秒,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火箭准时点火升空。大约580秒后,飞船顺利入轨。

当天下午15时50分,神舟二十二号稳稳停靠在天和核心舱前向对接口,指挥大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这次上去的货物里,最关键的是给神舟二十号准备的舷窗修补装置。
航天员很快就能动手把裂纹补好,修完之后神舟二十号还能继续留在轨道上做科学实验。

其余舱位装满了新鲜果蔬、鸡翅、牛排和药品。
果蔬用新型真空保鲜盒包装,比以前多保存15天;鸡翅牛排可以直接放进空间站新装的烤箱加热,航天员终于能在太空吃上一顿热乎饭。
任务完成后,空间站的飞船格局重新理顺: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结束任务后,将乘坐神舟二十二号返回地面。

修好的神舟二十号继续留轨工作;神舟二十一号重新变回备用救生艇;长征二号F遥二十三火箭已经开始进场,随时准备下一轮备份。
中国空间站从此拥有了真正的双备份,甚至三备份能力。
20天,从发现1毫米裂纹到新飞船完美补位,零失误、零延误。

这次应急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在真实危机中完整走通快速反应链路,也第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空间站不仅能建、能飞、能长期驻留,更做到了真正的“有险必救”。
接下来,只等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坐上这艘临时变成“专车”的神舟二十二号,平平安安落地东风。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视频丨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