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爆了个大冷门。
当结果公布时,许多人都愣住了,大家本以为,逢5或10的年份,诺奖桂冠总会落到那些立竿见影的临床应用成果上,谁曾想,落在了基础研究上。
日本教授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最终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他们做的虽是基础研究,却对人类有重大贡献。
在坂口志文的时代,免疫学界有一个近乎完美的理论,叫“胸腺筛选”,这个理论把免疫系统描绘成一个纪律严明的机构。
所有免疫细胞中的战士——T细胞,在正式上岗前,都必须在胸腺严格审查,任何潜在不稳定分子,都会被提前开除。
可偏偏有人做了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实验,京都大学的西冢泰章教授,切掉了刚出生小鼠的胸腺,按理说,拿掉了胸腺,免疫系统应该会变弱,或者至少天下太平。
结果呢?这些小鼠非但没有变得温顺,反而爆发了全身性的内战,免疫系统像疯了一样攻击自己的所有器官。
这个用“胸腺筛选”理论根本无法解释现象,让当时还是个年轻人的坂口志文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他从小就对雕塑着迷,后来虽因家庭原因学了医,但那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冲动从未改变,大学时,他被免疫学中“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概念深深吸引,觉得这背后充满了哲学思辨。
面对那个反常的实验结果,一个大胆到近乎异端的念头在他脑中萌生:既然提前筛选不管用,那身体里一定还存在着另一套系统!
这套系统的作用,不是攻击敌人,而是管住自己人,防止内部暴走,这个想法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时的主流观念是,T细胞的使命就是攻击、攻击、再攻击,一个只负责踩刹车的细胞?听起来就像个笑话。
为了验证这个疯狂的想法,坂口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从京都大学的研究生院退学,以一个无薪研究生的身份,加入了西冢教授的团队,一头扎进了这个被学界视为“伪科学”的死胡同里。
坂口的研究之路,是漫长而孤独的,他就像一个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特殊标记的侦探,一找就是十几年,终于,在1995年,他成功分离出了一群行为诡异的T细胞。
这些细胞的表面,像佩戴着特殊徽章一样,同时带有CD4和CD25两种蛋白标记,他证明,如果把这些细胞移除,免疫系统就会失控,如果把它们加回去,系统又会恢复平静。
他把论文发表出去,结果呢?学术界的反应异常冷淡,几乎是石沉大海,许多人质疑他的数据,认为这不过是又一个无法被重复的“孤证”。
就在坂口在日本坐着冷板凳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两个科学家杰弗里·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正在一家生物技术公司里,处理一个完全不同的棘手案件。
他们面对的,是一种名叫“scurfy”的特殊小鼠,这种小鼠是个天生的悲剧,一出生就患有极其严重的自身免疫病,皮肤脱落、器官肿大,生命短暂得如同昙花一现。
他们的任务和坂口完全不同,不是找细胞,而是找基因,他们要在包含1.7亿个碱基对的X染色体上,找到那个导致一切悲剧的印刷错误。
在1990年代,这无异于用最原始的工具去破解一部天书,难度极大,他们用了最“笨”的办法,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基因测序,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2001年,他们成功了!
他们找到了那个致病基因,并将其命名为Foxp3,更关键的是,他们发现,人类的一种罕见自身免疫病——IPEX综合征,也是由这个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本身就是一项独立的重大发现,一把解开遗传怪病之谜的钥匙。
可谁也没想到,这把钥匙,竟然能打开另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当科学家们把这把名为Foxp3的基因钥匙,对准坂口当年发现的那个带有CD4和CD25标记的细胞之锁时,奇迹发生了——完美匹配!
Foxp3基因,正是这群神秘细胞发育和行使功能的主开关,至此,细胞、基因、疾病,三条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此刻汇聚成一个完美的证据闭环。
坂口找到了那个执行任务的士兵,而美国团队找到了指挥士兵的遗传密码,所有的质疑,烟消云散。
那个被嘲笑了二十年的“伪科学”,终于被庄严地写入了教科书,并拥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调节性T细胞(Tregs)。
这个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当调节性T细胞从一份尘封的科学档案,走向广阔的医学应用舞台时,人们才发现,这个曾经的异端,竟然是一把能够重塑未来的双刃剑。
它亦正亦邪,在癌症患者体内,狡猾的肿瘤细胞会大量招募这些调节性T细胞充当自己的保镖,让它们去抑制前来攻击的免疫细胞。
因此,最新的癌症免疫疗法,比如备受瞩目的PD-1抑制剂之后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个王炸,其核心思路之一就是想办法清除或抑制这些。
但在自身免疫病领域,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或红斑狼疮,情况又截然相反,这些患者恰恰是因为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不彰,导致免疫系统火力过猛,敌我不分。
治疗策略就变成了想方设法增加它们的数量,比如通过注射白介素-2(IL-2),给失控的免疫系统降降火。
在器官移植领域,它的潜力更是惊人,传统的抗排异药物会无差别地压制整个免疫系统,副作用巨大,而利用调节性T细胞,未来有望实现精准的局部维稳。
医生可以引导这些细胞只去移植的器官周围作用,既能防止排异,又不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正常免疫功能,目前,基于这些机制的多种疗法,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回过头来看这次诺奖的颁发,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发现本身,诺奖委员会有意无意地打破了许多“潜规则”。
比如,坂口和拉姆斯德尔早年就因为同一发现在克拉福德奖上梅开一度,而这个奖项素来被视为诺奖的补充,鲜有梅开二度的先例,但这次,委员会无视了这些。
这一选择,被广泛解读为诺奖对耐心和长期主义的一次高调致敬,它似乎在提醒整个世界,那些真正能改变世界的颠覆性创新,往往诞生于最不功利、最需要时间沉淀的基础研究之中。
这恰恰呼应了日本那种独特的科研文化,据说,在日本的某些研究机构,允许顶尖科学家十年不发一篇论文,容忍失败,并给予长期稳定的投入,坂口的故事,正是这种文化土壤结出的硕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许多地方盛行的短平快科研评价体系,那种三年十篇SCI的KPI,逼着无数科研人员去追逐热点、做短期的修补工作,而不是去啃那些真正困难的硬骨头。
坂口无薪打工也要坚持自己想法的执拗,美国团队用土办法死磕基因测序的韧劲,都像是对当下这种“种韭菜”而非“种大树”的科研模式,进行了一次无声但响亮的诘问。
所以,今年的诺贝尔奖,最终奖励的是什么?是一种细胞吗?是,但也不全是。
它真正加冕的,是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敢于在所有人习以为常的共识湖面,投下一颗质疑的石子,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等待那圈涟漪慢慢散开,最终让湖底的真相浮现出来。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人体强大无比的防御系统,为何不会‘倒戈’攻击自身?”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人体“安全警卫”获诺奖!》极目新闻2025-10-06 20:37
2.《逆主流理论爆冷摘得 2025 诺贝尔生医奖,免疫“刹车”机制终获认可》新浪财经2025-10-06 21:53北京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