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家坡刘醪糟

提起醪糟
中国人总有种特殊的情结
一碗清甜的醪糟汤下肚
温润的酒香混着米香漫开
是刻在记忆里的家常滋味

它曾在山间小寨的炊烟里飘香,也在市井街巷的叫卖声中流转。可随着生活节奏变快,这份传统美味渐渐淡出许多人的日常。但在叙永,有个地方却把这份甜意守了上百年——小桥子,这里藏着五代人接力传承的“刘醪糟”,让古法技艺在烟火气里生生不息。
从“殷家坡”到“小桥子”
一碗醪糟的百年传承
叙永人嘴里的“刘醪糟”,就是小桥子醪糟,最早叫“殷家坡醪糟”,是刘姓人家的独家手艺。
故事要从第一代传承人刘洪发说起,他把醪糟手艺带到殷家坡,凭着地道口味赢得了街坊喜爱。后来,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媳魏吉。丈夫刘文玉过世早,魏吉冠夫姓改叫刘魏吉,扛起担子继续做醪糟,让这缕香味没断过。
到了第三代,刘魏吉的儿媳魏克分接了班。1931年出生的她,18岁嫁入刘家就跟着婆婆学做醪糟,把每一步诀窍都刻进了心里。如今,第四代魏克分的儿子刘燕波又将这门手艺传到了第五代刘星、刘礼的手里,守着老摊子把祖辈的味道延续到了今天。
在叙永,男女老少都知道这碗醪糟:色泽白净得像初雪,汤汁鲜得能空喝一碗,不用刻意宣传,口碑早就在县城和周边场镇传开了。
2010年,殷家坡刘醪糟列入叙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醪糟里的老讲究:6步古法
藏着“刚刚好”的学问
醪糟看着简单,要做好却全凭功夫。刘家人的秘诀,就藏在“慢”和“准”里,每一步都不能含糊。
第一步:浸米
选择上好糯米,将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容器中加入清水发泡,直至用手指可以将糯米捏碎成粉末状,然后捞出糯米滴干水分。

浸米
第二步:蒸米
在锅中加水烧沸,把沥干的糯米倒进甑子,大火蒸40分钟。蒸太生会硬,蒸太烂会糊,火候得掐得准。



第三步:晾米
蒸熟的糯米倒在簸箕上晾凉,晾至温度适中时用筷子将糯米饭弄散,边弄边浇点温热水。一来能让粘在一起的糯米脱开,二来能让后续酿出的醪糟汁更足。

晾米

第四步:拌曲
糯米还有点温热时,撒上酒曲拌匀,这步很关键。酒曲放多了醪糟会燥辣,放少了可能酿造失败。刘家人的独门秘诀,就是曲药由自己配制,用量拿捏得恰到好处。



第五步:掏孔
将拌好曲药的糯米饭装进容器中,中间挖个窝贯通到容器底部,表面再洒上一点曲药,盖紧盖子等着发酵。


第六步:发酵
夏天的气温需放置一天一夜,冬天得放温度较高的地方,时间稍长一些。等坛子里的窝里积满汤汁,闻着有清甜酒香,就说明醪糟酿成功了,这时再将醪糟装进玻璃坛子或陶罐里密封,随吃随取,鲜味能存好久。
发酵


醪糟的N种吃法
藏着生活的小惬意
醪糟的吃法,从来没有固定答案,全看个人喜好。不管怎么吃,都是那份纯粹的甜,像极了老叙永的慢生活——不慌不忙,却满是滋味。
这碗五代人的醪糟
藏着老味道的温柔坚守
从刘洪发的第一甑糯米,到刘星、刘礼手里的老坛子,这碗醪糟走过了五代人。它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藏着最动人的坚持:用最笨的古法,做最地道的味道。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样的老手艺就像锚点,帮我们留住记忆里的甜。在叙永,不妨去小桥子找找“刘醪糟”,喝一碗百年传承的甜,感受一下时光慢下来的滋味。





·购买指南·
联系人:刘先生
联系电话:15298285178 18982400653
END
来源:泸叙招商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