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再三提醒:65岁后有些健康检查,做了可能反伤身


年纪一上了台阶,身体就像一台开了几十年的老车,哪怕外壳擦得再亮,内部零件也早已磨损。

不少人一过六十,就把“体检”当成保命符,听谁说哪项检查能查早癌、早病,就一股脑儿全做上。医院体检科门口,经常能看到白发老人拎着体检单,一脸焦虑地等待检查结果。

甚至有些子女怕父母“漏查”,一年安排两三次全套体检,连PET-CT都不放过。

李兰娟院士曾提醒,65岁以后,有些检查不仅没必要,做多了反而可能伤身。这话听起来有点拗,毕竟“早发现早治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健康信条。但到了老年,身体的“平衡”比“查得彻底”更重要。

高龄体检,别盲目追求“全”

体检,本质是为了帮助医生了解身体状况,不是为了“查个清清楚楚”而查。对6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体检的重点不是发现“所有潜在疾病”,而是关注能否提升生活质量、避免非必要干预。

很多老人坚持每年做胃镜、肠镜,想着“排查个早癌”。但65岁以上如果没有消化道症状、也没有家族病史,频繁做这些侵入性检查,不一定带来实质好处。

胃镜和肠镜属于侵入性操作,麻醉风险、穿孔风险、感染风险,在高龄人群中都不容忽视。

尤其是肠镜检查,准备过程本身对老年人就是一种负担。清肠药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有基础心脏病或肾病的老人,搞不好一场肠镜下来,血压波动、心率紊乱,身体一时缓不过来。

一些“高端筛查”,反而带来不必要恐慌

近年来,PET-CT、肿瘤全项筛查等高端体检项目被不少人视为“生命保险”。但这种思路放在65岁以上人群中,并不合适。

PET-CT虽然灵敏度高,但并非精准到“有癌必现”。它也容易出现假阳性,比如炎症、增生等都会被误判为异常信号。一旦结果模糊,医生又不敢轻下判断,往往建议进一步穿刺或手术取样。

结果反倒是本来没事的老人,被迫经历一系列创伤性操作,精神压力一波接一波,身体负担也随之增加。

还有所谓“肿瘤标志物全套”,更是误导极多。多数肿瘤标志物并不具备筛查价值,比如CA125、CEA、甲胎蛋白,即便升高也可能是良性病变或者其他炎症反应。如果只是因为数值略高就开始“地毯式”查癌,容易陷入“越查越焦虑”的循环。

高龄老人更需要的是精准体检,而不是全面筛查。医生要结合个体病史、用药情况和生活能力,决定做什么、该查多少,而不是一味“查全查透”。

药物干预前,别被“数值”牵着走

体检中还常见一个问题,就是发现某项指标“轻微超标”后,立刻上药控制。比如血糖略高、胆固醇偏高,就赶紧吃药降下去。但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正常值”并不是一刀切的。

老年人的生理代谢减慢,很多指标的波动,本身是自然老化的表现。比如空腹血糖在6.5——7.0之间,如果没有糖尿病症状,也没有并发症,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马上用药控制。

再比如血压,年轻人控制在130/80以下是主流标准,但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一味追求“年轻人标准”反而可能带来脑供血不足、跌倒风险。尤其是多病共存、服药较多的老人,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反倒增加危险。

临床上常碰到老年人因为一项“轻度异常”指标就吃起三四种药,结果肝肾负担加重,出现药物性肝损伤、低血钠、低血糖等问题。如果本来没症状,检查后反而吃药吃出问题,这样的检查就不是“保健”,而是“伤身”了。

心理负担比身体负担更“沉”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体检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多老年人其实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但检查报告上一堆“待查”“建议复查”的字眼,就像在脑子里埋了定时炸弹。原本没病,一看报告,开始失眠、焦虑、疑神疑鬼,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有些人因为一次“异常”结果,反复做检查、辗转不同医院求证,耗光了精力和积蓄,还让家人跟着操心。尤其是性格敏感的老人,经常陷入“是不是得癌了”的胡思乱想。

这些“异常”很多时候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波动,并不一定代表疾病。医生看的是整体趋势和临床表现,而不是某一项孤立的数值。可普通人不懂,一看到红色箭头、星号标注,就仿佛看到了“死亡警告”。

体检不该是心理折磨,而应该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老人需要的,是有经验的医生来解读报告、评估风险,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越多越好。

养生要“稳”,不是“猛”

说到体检,就绕不开养生。很多老人把体检当成养生的“指挥棒”,哪里数值不对,就往哪里补、往哪里改。但这种“对指标养生”的思路,其实容易走偏。

比如“补钙”,查出骨密度低了,就大剂量吃钙片、喝骨头汤,结果补出肾结石。或者查出“轻度贫血”,就开始猛吃红肉、吃补血药,反而引起高尿酸、消化道不适。


养生不是“治数值”,而是“调状态”。真正好的养生,是让身体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节奏,而不是一看到哪个数值偏了就立刻纠正。这也是为什么中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调整,而不是靠吃保健品或药物来撑指标。

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营养均衡、情绪稳定,这些看似“老生常谈”,其实是最实用、最基础的养生原则。任何试图“短时间扭转健康”的方法,往往都太激进,对老年人而言,风险大于收益。

医生和老人,都得学会“放过自己”

有时候,医生也容易陷入“多查多保险”的惯性思维。尤其面对有家属压力的老人,医生可能也不得不安排更多检查,以防“万一”。但真正为患者着想的医生,知道该查什么、也知道什么不该查。

老人不是一台要精修的机器,而是需要被温柔对待的生命体。有些“异常”值,其实是身体对时间的回应,而不是疾病的信号。医生和家人要学会判断哪些是自然老化,哪些是真正需要干预的病变。

老人自己也得学会放过自己。不是每个小病都要查个底朝天,不是每次体检都要“全方位无死角”。有时候,知道得太多,反而睡不好觉。

健康管理的终点,不是“零问题”,而是“能安稳、能自理、能有尊严地生活”。65岁以后,最重要的不是“查得多”,而是“活得好”。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2022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体检基本项目及指南(老年人部分)》,2021年发布.

3.李兰娟主编,《临床老年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养生   院士   健康   李兰娟   老人   身体   医生   老年人   数值   风险   负担   异常   指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