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上海10岁男孩长期吃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一年后体检怎样


10岁的孩子,身高刚刚超过同龄人平均数,骨密度正常,钙磷代谢一切稳妥,医生却皱起了眉头:维生素D水平高得有点离谱。问家长,答案是“天天吃,吃了一年,预防佝偻病”。

这不是个例。

2017年,上海某三甲医院儿童门诊接诊的类似病例不下十起:孩子健康得很好,非但没有佝偻病,连缺钙边都沾不上,但家长紧紧抱着“补维D=长得高”的执念,天天给孩子喂,像喂饭一样喂。最后结果呢?高钙血症、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甚至有孩子出现了轻微心律不齐的表现。

家长的逻辑是:既然维生素D防佝偻病,那多吃点不是更好吗?但问题就像你每天喝8杯水很健康,但你要是喝到20杯,肾脏就得报警。维生素D不是万能钥匙,它是剂量敏感型选手。


很多人不知道,维生素D其实不是“维生素”,更像是一种激素。它参与的是骨骼发育的指挥链条,调动钙、磷、甲状旁腺,像个调度员。如果你天天给调度员加班,它可能会开始“误调度”——让体内钙含量飙升,肾脏、心脏、血管都可能中招。

从这个孩子的体检报告看,虽然身高体重都在正常线上,但血液里的25-羟维生素D浓度超过100ng/ml,已经远超正常上限(一般建议在30~50ng/ml之间)。而高钙血症的症状,有的已经悄悄浮出水面。


很多家长的知识储备还停留在“小时候得佝偻病是因为缺钙、缺阳光”,于是拼命补、拼命晒。但你知道吗?在中国,真正因为缺维生素D导致的佝偻病,已经是极少数了。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城市,空气污染并不严重,户外活动也不算少,食物结构也较合理。

现在的大问题,反而是“补过量”、“补无用”。一个孩子健康饮食,每天在阳台上晒上15分钟太阳,鸡蛋、鱼、牛奶都有吃,平时户外活动也不缺,根本不需要长期口服额外的维生素D,更别说一年365天不间断吃。


家长的担心可以理解。谁不想孩子长得高、骨头硬、少生病?但医学不是靠“多就是好”解决问题的。维生素D不是高考补习班,天天补不会让孩子多长10cm,只会让体内钙磷电解质出问题。

这让我想起一个山东的病例:一个6岁女孩,每天补维生素AD滴剂,外加钙片、鱼肝油、强化奶粉,结果小脸发红、食欲不振,检查发现血钙接近上限,肾小管已经出现钙盐沉积。她妈妈说:“我这是出于爱。”但爱不是无限加码,而是科学管理。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补”是一种执念。小孩要补,老人要补,坐月子要补,冬天要进补,春天要清补,连夏天都有人说“暑补三伏,冬病夏治”。但传统文化里也有一句话你可能没注意:“虚不受补”。意思是:身体虚弱未必能承受过多营养。

2017年这位上海小男孩的例子,正是现代“补之过度”的缩影。他没病,却吃出问题。这种“自我投喂式保健”越来越普遍。你在社交平台一搜,“宝宝补维生素D”、“一天吃多少IU才合理”,各种帖子铺天盖地,有人说800IU,有人说2000IU,甚至还有人晒出自己天天吃5000IU的“保健计划”。


但你知道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0-1岁婴儿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IU,1岁以上儿童推荐400~600IU,成年人一般不超过800IU。而过量的标准是每天超过4000IU连续食用几个月。换句话说,你一不小心就吃超标。

更令人忧心的是,家长常常忽视其他来源的维生素D。比如强化食品(强化奶粉、酸奶、麦片)、营养保健品(鱼肝油、复合维生素)、甚至有些零食也在悄悄添加。孩子一天摄入的到底是多少?没人算过。只知道“吃越多越好”。


但医学不是堆积木,科学补充才是正解。维生素D的吸收需要脂肪参与,它还是脂溶性维生素,会在体内慢慢累积。所以相比缺乏,中毒更难察觉,但危害更持久。

有人说:“那我定期查查血就好了。”查是好事,但你知道吗?维生素D的检测在中国并不普及,很多基层医院压根不开这个化验。而且一项2022年发表在《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的研究显示:许多医生对维生素D补充剂量的推荐也存在不一致性,甚至部分医生本身不清楚儿童各年龄段的推荐摄入量。


所以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谁缺就补”,而是“谁都补,补到底”。这和“感冒就吃抗生素”、“咳嗽就打吊瓶”一样,是典型的过度医疗倾向。

真正需要补维生素D的人是谁?早产儿、母乳喂养但户外活动少的婴儿、严重挑食儿童、肠道吸收障碍患者、慢性肝病人群、长期住在阴冷地区的老人……这些人补是有据可依的。但普通健康儿童天天吃维生素D一年?真的不必。

回到那个10岁男孩的体检,最后医生建议他停用所有维生素D补充剂,增加户外活动,每周固定晒太阳两次,饮食保持多样化。三个月后复查,指标慢慢回归正常。


很多家长问:“那怎么判断孩子到底要不要补?”一个简单方法是:看是否有症状。孩子若腿型异常、出牙晚、夜惊、易惊醒,可能提示缺D。但如果一切正常,别拿药代替阳光和运动。

我们常说“晒太阳长高”,其实不是迷信。皮肤在紫外线B波(UVB)作用下能合成维生素D3,10~15分钟足够,不需要暴晒,不需要脱光,只需要规律。问题是,现在的孩子太宅,补课、看电视、刷手机,晒太阳倒成了奢侈。


所以真正该做的,不是天天喂维生素D,而是放下手机,带孩子下楼跑两圈。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李红.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补充策略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3,34(5):657-661.

[2]张静,刘晓燕.儿童维生素D中毒的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22,40(3):210-213.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2022版)[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养生   佝偻病   上海   维生素   年后   男孩   孩子   中国   家长   儿童   户外活动   健康   调度员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