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后吐血倒地:一代权臣的屈辱与挣扎

谈到晚清,我们都知道那是中华民族最受屈辱的时刻,从来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不断被西方列强瓜分,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之而来,签署了条约更是意味着割地赔款,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甲午战争之后的故事。

185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谈判,日本马关春帆楼,73岁的李鸿章颤抖着签下《马关条约》。条约墨迹未干,他猛然咳嗽,一口鲜血溅在黄马褂上。这位大清最有权势的汉臣,此刻却成了“卖国贼”的代名词。

马条约谈判现场


“割让台湾、辽东,赔款两亿两白银!” 日方条件苛刻,李鸿章电告北京,慈禧太后却只愿接受“一亿两以内”。谈判僵持之际,一名日本浪人突然冲出行刺,子弹击中李鸿章左脸,血染官袍。

李鸿章遇刺

“此血可为国流!” 他拒绝立即医治,以伤博取国际同情,最终迫使日本减赔一亿两。然而,代价仍是天价:台湾、澎湖列岛被割让,大清颜面尽失。

条约传回国内,从“中兴名臣”到“千夫所指”

书生骂街:参加科举考试的所有考生罢考,更是高呼“杀李鸿章以谢天下!”朝廷甩锅:光绪帝下诏斥责李鸿章“办事不力”,革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职务;民间诅咒:上海报纸刊登漫画,将他画成“长腿狐狸”,向日本摇尾乞怜。

李鸿章在日记中写道:“七十老翁,蒙此大辱,岂能无愧?”然而,仅隔六年,他又被强推至《辛丑条约》谈判桌,最终在病榻上咯血而亡,临终前留下“秋风宝剑孤臣泪”的悲叹。

李鸿章的一生,是晚清衰朽的镜像。他既是洋务运动的推手,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署者;既是帝国最后的裱糊匠,也是民族情绪的宣泄口。正如宗泽亚所言:“若无李鸿章,列强瓜分或更甚。”历史或许无法为他翻案,但需铭记:在“弱国无外交”的铁律下,个人的挣扎终难抵挡时代的巨轮。

老年李鸿章

历史是透明的,那他是真罪人还是替罪羊?战败非一人之过。军费被挪用:北洋水师军费被挪修颐和园,战舰年久失修;指挥混乱:陆军装备落后,李鸿章虽力主“避战保船”,却难敌日军现代化战术;外交困局:清廷寄望列强调停,却反遭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算计,辽东虽赎,代价三千万两。

如果你是李鸿章,面对必败之局,你会如何选择?

1、硬抗到底,玉石俱焚?

2、忍辱签约,保全残局?

3、另寻他路,评论区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   辽东   北洋   权臣   不平等条约   军费   晚清   列强   日本   屈辱   条约   历史   李鸿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