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闹钟响起,你是不是也曾在温暖的被窝里与起床意志激烈搏斗?最终咬牙一骨碌爬起来,却感觉头晕、心悸?这可能是你的血管在发出求救信号。
医学研究表明,秋冬季节是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急症的高发期。而清晨6-10点更是血压的“火山时刻”,约有40%心肌梗死、29%心脏性猝死在此时发生。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起床太猛尤其危险。

血管的“清晨危机”
经过一夜睡眠,人体血液循环变慢,血液黏稠度升高。早晨醒来后,人体需要从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而这个过程需要一个过渡期。在秋冬季节,寒冷气温会使血管更容易处于应激状态,如果一骨碌爬起床,身体可能无法及时适应这种变化。结果便是容易出现头晕、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引发心血管问题。

从生物钟角度分析,人体每天的血压曲线呈勺状分布,清晨时段在医学上被称为“血压晨峰”。这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科学赖床:给血管5分钟缓冲期
医生们建议的“赖床”并非漫无目的地睡懒觉,而是有策略的缓冲过程。清晨睡醒后,不宜立即起身,可以遵循“221原则”:醒来后先躺2分钟,然后在床上坐2分钟,最后在床边坐1分钟,活动一下双脚和手臂再站立。
赖床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分钟左右即可。长时间赖床可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规律,甚至影响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健康。

冬季护血管,这七件事需“慢半拍”
1、排便不宜过度用力
很多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较差,不能承受太大压力。屏气用力排便极易使血管破裂出血。即使有便秘困扰,也不可用力排便,且排便时间最好控制在2-3分钟内。
2、早晨喝水要讲究方法
醒后一口气喝太多水会使心脏负荷变大,对心脏不好的人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心悸等不适。正确方法是先喝一小杯200-300毫升的水,含在口中分几次徐徐咽下。
3、晨练不宜过早过激
心血管医生普遍建议,冬天晨练最好不要太早,等太阳升起温度升高后再出门,或将锻炼改到下午较暖和的时间。运动前要充分热身,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
4、早餐要吃但不宜过饱
特别是冠心病患者,饱餐后大量血液会跑到胃肠“支援”消化,容易诱发心梗。建议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早餐时间最好安排在7-8点之间。

5、情绪不宜剧烈波动
研究表明,猝死的头号诱因就是情绪激动。应尽量避免过喜、过悲、惊吓等所有剧烈情绪波动,早上醒来时可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读书等。
6、避免猛回头、猛然转身
临床统计发现,近半数中风与颈动脉狭窄有关,45岁以上中风患者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达76%。猛回头、猛然转身容易导致斑块脱落,堵塞血管。
7、注意室内外温差
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一进一出很容易引发血管痉挛,诱发心血管意外。应避免短时间内频繁出入暖气房,外出时戴好帽子、围巾等保暖物品。

识别预警信号,及时就医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寒冷刺激、饮水量减少等原因容易让血液变得粘稠,导致血栓出现。
若出现头痛、呕吐、四肢无力、活动障碍、胸闷胸痛等症状,极有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前兆,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从明天早晨开始,不妨给自己5分钟的“赖床”时间吧~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