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啊西贝,你惹罗永浩图什么?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谢宝庆啊,谢宝庆,你惹李云龙干什么?——这句话用在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与罗永浩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中,竟显得格外贴切。


事情的起因是罗永浩发了个微博:下飞机后和同事在西贝吃饭,发现“全是预制菜”,还吐槽“贵得离谱”。


按照罗永浩一贯的语言风格,这条微博甚至算不上猛烈攻击,更像是一则日常吐槽,重点在于对预制菜现象的讨论,西贝不过是被顺手举例的对象。


按常理来说,这类明星企业遭遇名人随口吐槽的事并不罕见,大多数品牌方会选择冷处理——互联网记忆只有七天,等风波自然平息便是上策。


可西贝偏偏没有,不仅没有,反应还老大了,西贝老板贾国龙面对记者说:

西贝门店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罗永浩的微博伤害了西贝,有损西贝形象,要走法律程序,要起诉他。



一场原本可以悄无声息褪去的舆论涟漪,骤然升级为品牌与公众人物之间的正面冲突。


要说罗永浩的创业历程,外界常调侃他是“行业冥灯”,但若论起舆论对线能力,他绝对是“旋风冲锋龙卷风”级别的顶尖选手。


从早年的质疑西门子冰箱,到与空调巨头的公开辩论,再至多次与不同行业领军企业爆发口水战,罗永浩几乎从未在舆论场上落于下风。


他熟悉公众情绪、擅长设置议题,更不惧怕陷入争议——甚至可以说,争议本就是他个人品牌的一部分。


而西贝这一波“求锤”,无疑正中罗永浩下怀。对于一个久经舆论战阵的“职业选手”来说,有人主动选择与他对线,几乎等同于送上门的曝光量与话题热度。


从危机公关的角度看,西贝在此事中唯一正确的策略,原本应是“不回应”。


不仅仅因为对手是罗永浩,更因为“预制菜”这一议题在当前消费语境中极为敏感。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与口感要求的提升,“预制菜”三个字极易引发“不值这个价”“口感差”“科技与狠活”等负面联想——哪怕其实际工艺属于“标准化中央厨房出品”,在公众认知中也常与“料理包”混为一谈。


因此,越是强调“我们没有预制菜”,越容易激发公众的质疑与深究:

那你家菜到底是不是预制?贵得有理吗?


一旦陷入概念定义之争和舆论审判,企业几乎没有胜算。


更关键的是,这场论战对罗永浩来说成本极低。他早已习惯被告身份,欠债数亿仍能从容应对,诉讼程序、赔钱道歉对他来说可谓“身经百战”。


但对西贝而言,这是一场根本不该发生的品牌消耗战——门店仍需接待顾客,生意还要继续做,而舆论战的火势越猛,对品牌信誉和用户信任的侵蚀就越严重。


遗憾的是,西贝不仅选择了正面迎战,更把主战场定调在了“起诉”这一极端回应方式上。


这相当于主动把舆论擂台搭进了自家客厅——本来只是饭桌间的一句吐槽,如今却变成满城风雨的品牌信任危机。


究其根源,企业危机失控往往坏在两件事上:一是老板没忍住,亲自下场;二是身边无人敢拦,或无人能拦。


而那些真正具备公关意识、敢于直言劝谏的高管,又常常被贴上“不守规矩”“不讲大局”的标签,最终在组织内部被边缘化或清退。


贾国龙此次的回应,从情绪上看是“护店心切”,从策略上看却是典型的“情绪驱动决策”,而非“品牌理性”。


事实上,餐饮行业中使用预制菜已不是秘密。从连锁火锅的底料和肉片,到快餐品牌的汉堡和蛋挞,再到中餐连锁的招牌菜,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生产几乎是保障口味稳定和出餐效率的必然选择。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而在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否与其感知的价值匹配?品牌的沟通方式是否诚实且聪明?


西贝真正值得反思的,或许不是“要不要回击罗永浩”,而是为什么消费者会对“贵”和“预制”如此敏感?


是否其在价值传递环节就已存在缺口?——比如,有没有清晰地向消费者沟通“好食材”“手工制”“烹饪工艺”等真正支撑价格的因素?


如果没有,那么即便赢了官司,也赢不回消费者心中的信任。


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舆论火灾,被企业亲手点燃。而火势蔓延之时,最先灼伤的必然是自己的门店与品牌。


西贝啊,西贝,你到底图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4

标签:科技   罗永浩   舆论   品牌   消费者   公众   企业   火势   情绪   危机   议题   口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