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一年后,《色佛尔条约》摆上桌子。白纸黑字,签下去的不是和平,是71%的领土。
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通通被分走,谁分得多?谁握着油田就分得多。列强不抢银行,他们抢地图,还抢得名正言顺。
1920年8月10日,《色佛尔条约》签署。签字地点在法国巴黎近郊色佛尔镇,一张白纸黑字的文件,把奥斯曼帝国71%的领土直接划出主权范围。
地图上的小亚细亚还在,但它周边的大片地区,全部被协约国列为“托管地”,实则直接控制。
英国吃得最狠。它接手了奥斯曼的伊拉克、巴勒斯坦和外约旦,这几块地是英国在1916年和法国私下谈好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中早就标好的利益区。
伊拉克的摩苏尔油田此时已探明储量,英伊石油公司1918年的利润达110万英镑,是战前1914年的40倍。
法国也没客气。它控制了叙利亚和黎巴嫩,设立“法属托管区”,重兵进驻大马士革,还将亚历山大勒塔划进势力范围,为的是占住地中海出入口和叙利亚北部的石油运输线。
希腊趁乱抢滩。以“保护希腊裔”为名,希腊军队占领伊兹密尔和色雷斯,把势力推进小亚细亚腹地。意大利分得西南的安塔利亚,还想染指安那托利亚的天然资源区。
亚美尼亚得到了东部大片领土,还妄图在凡湖地区建立所谓“大亚美尼亚国家”。库尔德人也在《条约》中被“许诺”可以建立自治区域,地图上还真划出一块“库尔德斯坦”,不过从未兑现。
条约不止割地,还全面削权。奥斯曼帝国被禁止重整军备,陆军规模限于5万人、海军不得扩张,还必须接受军事监督。海峡区直接国际化,划归“国际委员会”管理,奥斯曼连进出自己首都的航道都失控。
各项条款条理清晰,写满掠夺的精算。《色佛尔条约》把奥斯曼从一个横跨三洲的帝国削成了安卡拉周围的区域政权,78万平方公里的“核心领土”只是原版图的一角。
巴黎和会主导这一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三人多次密会,将“东方问题”彻底处理成“中东利益分配问题”。英国外交部明确提出:“必须保障波斯湾和伊拉克油田控制权”。
条约看似法律文件,实则战争战利品清单。列强用法律形式固定侵占成果,再用托管名义转化为“国际授权”,整个中东就这样重新划了版图。
条约签完,英法列强从此握住了中东油脉,而奥斯曼帝国从地图上消失。可问题是——凯末尔不服。
1919年5月19日,凯末尔抵达萨姆松,展开安纳托利亚民族运动。
他以“捍卫国家主权”为名,在安卡拉建立民族议会,反对伊斯坦布尔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这不是写信抗议,而是直接动手建军,重组地方武装。
1920年4月23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成立,凯末尔成为最高军事领导人。他把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政府视为“被俘政权”,不承认任何外部签署的割地协议。
希腊军是第一块试金石。在英国支持下,希腊军队于1919年登陆伊兹密尔,直逼安纳托利亚腹地。凯末尔领导的土军在1921年萨卡里亚战役中击溃希军,战线转向逆袭。
1922年9月9日,土耳其军队收复伊兹密尔,希军全面撤退。英法见风转舵,转而开始和凯末尔接触。英国在格莱考会议上提出,“协约国愿意重新审视土耳其边界问题”。
1923年7月24日,《洛桑条约》签署。奥斯曼旧条约被彻底废除,土耳其恢复海峡通行权,希腊退出安那托利亚,亚美尼亚独立计划被搁置,库尔德斯坦设想被取消。凯末尔收回了色佛尔被割让的所有核心区。
最终形成今天的土耳其版图——78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疆域由此奠定。石油区虽未收回,但核心领土完整保住了。协约国也在这份条约中,第一次承认土耳其共和国的法理地位。
条约签订后,凯末尔废除苏丹制度,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他把民族认同改写为“土耳其人”,用新式法律替代伊斯兰教法,建构一个现代国家架构。
协约国此后逐步撤出中东战线。英法保留了原先在中东划定的托管地,却默认了土耳其共和国的存在。毕竟,现实已不再是奥斯曼政府握权,继续推进《色佛尔条约》只会制造新一轮战争。
土耳其用一次独立战争,废掉一纸条约,改写命运轨迹。可你以为,故事就结束了?不,哈塔伊省那一块,还留着后账。
1936年,法国托管叙利亚进入终止期。按国际联盟安排,法国需在三年内将叙利亚移交独立政权。问题是,有一块地方,法国不想交——哈塔伊省,旧称亚历山大勒塔。
这块地方战略位置极高,是连接土叙边境的重要通道,也是地中海东岸的出海口。法国深知,交给叙利亚,等于让中东门户不再受控。可自己又无法长久留下,于是转向了土耳其。
1937年,法国与土耳其秘密达成协议,将哈塔伊设为“自治共和国”。新政权名为“哈塔伊共和国”,政府官员大多为亲土耳其人士。一年后,哈塔伊与土耳其“自愿合并”。
1939年6月29日,哈塔伊并入土耳其共和国,成为第63个省。叙利亚当局强烈抗议,认为此举违反托管原则。叙利亚总统哈希姆·阿塔西愤而辞职。
这一波操作,拿地不见兵锋,全靠政治包装。法国则在幕后收获好处:得到土耳其对其在黎巴嫩政策的默认,并借助土耳其对抗二战前的德国渗透。
哈塔伊事件成为现代国际法“条约之外的领土转移”典型案例。今天,叙利亚仍在地图上标注哈塔伊为本国省份,而土耳其则对外宣布哈塔伊“历来属土”。
这一波操作的核心利益,依旧在石油和地缘。哈塔伊所在区域是连接伊拉克油田至地中海出口的战略走廊,控制权意味着掌握中东能源出海命脉。
在这一连串看似和平的操控背后,油田地图、港口通道、民族迁徙,全都被列强用“法律”和“协商”重塑一遍。
这一口油,英法早就算准了配方,连汤都不剩。
协约国.百度百科.
色佛尔条约.百度百科.
奥斯曼帝国.百度百科.
奥斯曼政府参战的后果与中东地缘政治的变局.世界史研究.2008.
从伊德利卜到哈塔伊 你所不知道的土叙百年恩怨.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03-06
遭列强瓜分的这个帝国,作为“东方问题”被解决.百度百科.
失望与愤懑:今天的阿拉伯人如何评价凯末尔.澎湃新闻.2019-10-21
奥斯曼帝国的一战末路.第一财经.2018-02-17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