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一则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消息迅速引爆了国际舆论场。两家位于立陶宛的欧盟银行被列入中国反制清单,相关机构与个人不得再与其进行任何交易与合作。这是一记清脆有力的回击,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绝不会对任何伤害自身利益的行为坐视不管。
这场外交与金融交织的“交锋”,始于欧洲的一次非理性操作。在7月18日,欧盟悍然宣布对俄罗斯发起第18轮制裁,目标范围扩大至第三国机构,其中包括中国黑龙江省两家边境城市的小银行——绥芬河银行与黑河银行。
这是欧盟历史上首次将中国金融机构列入制裁名单,性质极其恶劣,影响极为深远。消息一出,中国官方第一时间做出严正回应。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措辞严厉,明确表示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这一做法。
外交部、商务部、驻欧盟大使馆多次通过正式渠道对欧方表达关切与警告。相关消息透露,王毅外长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外长会谈时,已经就此事多次交涉,希望避免局势升级。
中方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中欧长期合作基础的珍视与维护。过去几十年,中欧在经贸、科技、金融等领域保持广泛交流,互利共赢的格局早已形成。中国多次重申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尤其是在俄乌冲突这样复杂的地缘背景下,不应让中国企业成为第三方制裁的“替罪羊”。
尽管中方释放善意,但欧盟方面依旧执意推进制裁。7月19日,欧盟正式将上述两家中国边境银行列入制裁名单,声称其“协助俄罗斯绕过欧盟贸易限制”,给中国当头一棒。面对这次公然的挑衅,中国没有沉默,而是派出了反制的“组合拳”。
8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5号令,正式宣布将欧盟Urbo Bankas与Mano Bankas两家银行列入反制清单。
这两家银行均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分别拥有约6.68亿欧元和4.5亿欧元的资产。与被制裁的中国银行规模相当,业务也多集中在中小企业与本地金融服务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的反制不仅迅速,而且精准。仅用时4天,就完成了从制裁响应到政策落地的全部流程,显示出中国反外国制裁机制的高效成熟。
更重要的是,这种精准打击选择立陶宛银行,既表达了对欧盟的强烈不满,也避免正面冲击中欧大国之间的重要金融合作,为后续外交操作留下空间。
立陶宛,这个在欧盟中体量最小、声音却最刺耳的国家,早已多次挑衅中国底线。2021年,立陶宛公然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当即宣布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并接连采取反制措施,包括制裁立陶宛副部长、暂停交通合作等。
令人遗憾的是,立陶宛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反而愈加激进。去年,立陶宛政府以所谓“安全风险”为由,驱逐三名中国驻立外交人员,进一步恶化双边关系。此次欧盟对中国银行的制裁中,立陶宛又再次“领头冲锋”,其背后的小国情结与政治算计昭然若揭。
中方此次拉黑的两家银行正是立陶宛的金融骨干机构,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Urbo Bankas前身为Medicinos Bankas,自1992年成立以来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近年更力图拓展私人银行业务。
而Mano Bankas则是立陶宛本土首家获得专业化银行牌照的机构,一直与欧洲投资基金合作,服务于本国企业。
这两家银行在中国并无业务布局,反制对中国经济毫无影响,但在立陶宛国内却如同一声惊雷,直接打击了其对外金融形象,也让其他欧盟小国意识到,挑衅中国绝非没有代价。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既展示了中国的战略定力,也体现了政策的灵活与智慧。
从实质而言,中欧之间这场“制裁风波”更像是一场意志的比拼。两边制裁的机构业务交集有限,更多的是一种表态、一种立场的确认。中国通过果断出手,向欧盟释放出清晰信号:任何伤害中国利益的行为,无论是谁,都必须付出代价。
中国的反应之所以引发全球关注,还因为其展现出的制度成熟度与应对能力。反外国制裁法自实施以来,已逐渐成为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法律武器。
此次行动不仅是对欧盟的回应,也是一种战略宣示——中国不会做“沉默的羔羊”,更不会做被动的受害者。
回顾整个事件的时间线,从7月18日欧盟发布第18轮对俄制裁开始,到中国8月13日反制立陶宛银行,前后不到一个月,中方完成了信息收集、外交交涉、政策酝酿与法律反制的全链条响应,节奏明快、执行果断。这背后,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尽管中方此次选择立陶宛作为反制对象,看似“以小搏大”,实则别有深意。一方面避免与欧盟主要成员国正面冲突,保障中欧大局稳定;另一方面也借此敲打欧盟内部鹰派力量,提醒其在涉华问题上三思而行。
从经贸层面看,中欧之间依然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即便在当前环境下,双方仍然保持着数千亿美元的贸易往来,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广阔,中国对欧盟科技、能源、制造业也有持续需求。制裁之外,中欧仍有解决分歧的现实动力与沟通平台。
有媒体指出,虽然欧盟在此次制裁中态度强硬,但中国通过外交努力,已争取到一定缓和空间。若两家被制裁的黑龙江银行能在6个月内停止相关业务,欧盟将考虑将其移出制裁名单。这说明中欧之间并非完全“撕破脸”,还有妥协与回旋的余地。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博弈不仅是一次对外交政策的考验,更是一次国家意志的体现。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果断反击外部挑衅,是大国应有的担当。
立陶宛或许以为自己是“小而美”的代言者,实则在大国博弈中易沦为“弃子”。从立陶宛政府的表现来看,其在涉台、涉华问题上的立场极端、态度轻率,缺乏战略远见。
这种“拿热脸贴冷屁股”的行为非但换不来西方国家的实质支持,反而将自己置于中欧矛盾的风口浪尖,最终损害的是本国企业与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欧关系的未来,取决于理性对话与务实合作,而非无谓的对抗与情绪化操作。中国始终主张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对欧关系。
任何形式的施压与胁迫,只会适得其反。对中国来说,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捍卫国家尊严的行动永远不会缺席。
这次反制行动,是一次清晰而有力的宣告:该出手时就出手,面对挑衅必有回应。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大棋局中,中国没有急躁,也从未懦弱,只是以沉稳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坚定与自信。
立陶宛两家银行的“上榜”,不仅是一纸惩罚,更是一堂深刻的国际政治课。谁试图在中国的核心利益上动刀子,就必须承受反噬的代价。
这一次,中国的回应,干净利落、毫不含糊。未来,中方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心存侥幸。
信息来源:
商务部:对欧盟两家金融机构采取反制措施
2025-08-13 14:12·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