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亏150亿!可口可乐甩卖Costa,中高端咖啡集体入冬

150亿!可口可乐这笔咖啡生意,亏得底裤都快不剩了。英国天空新闻刚爆猛料,这家饮料巨头正密谋甩卖Costa咖啡,估值直接砍半,从2018年39亿英镑买入价,跌到如今20亿英镑(约192亿人民币)。七年时间,376亿变192亿,净亏150亿,这哪是投资?分明是给咖啡市场交了笔天价“学费”。更扎心的是,Costa不是孤例——星巴克中国要卖身,Peet's被收购,Seesaw发不出工资,连太平洋咖啡都快从地图上消失了。中高端咖啡集体“渡劫”,到底是谁动了他们的奶酪?


一、从“豪门联姻”到“离婚分割”:Costa的七年之痒,痒的是真金白银

2018年,当可口可乐砸下39亿英镑(约376亿人民币)收购Costa时,华尔街分析师集体高潮:“饮料巨头终于要在咖啡市场插旗了!”要知道,Costa当时是英国最大连锁咖啡品牌,全球50多个国家4000多家店,手里还攥着咖啡供应链和烘焙工厂,怎么看都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可口可乐CEO詹姆斯·昆西当时放话:“这是拓展‘液体早餐’市场的关键一步!”

结果呢?七年过去,Costa成了“扶不起的阿斗”。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Costa收入12.2亿英镑(约11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听着还行?但对比2018年被收购前的13亿英镑,反而倒退了。中国市场更惨,2020年开始关店潮,从巅峰时期的数百家,砍到2024年底只剩389家,南昌、青岛这些城市直接“团灭”。现在好了,昆西终于松口:“投资没达到预期。”翻译成人话:这买卖,我们不做了。

为什么会亏成这样?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可口可乐这个“卖糖水”的,居然玩不转咖啡。收购Costa后,它干了两件“迷惑操作”:一是强行给Costa塞“可乐基因”,比如推出“咖啡+气泡水”的黑暗组合,结果消费者不买账;二是盲目扩张,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疯狂开店,租金、人力成本堆成山,单店盈利却越来越薄。反观被它视为对手的星巴克,虽然也在关店,但至少知道靠“第三空间”续命,Costa倒好,既没可乐的规模效应,又丢了咖啡的调性,活成了“四不像”。

二、不止Costa!中高端咖啡集体“渡劫”,谁在裸泳?

Costa的惨状,只是中高端咖啡“寒冬”的缩影。这两年,整个赛道就像被下了“降头”,一个比一个惨:

这些品牌的共同点是:定价30-40元,主打“小资”“精品”,但消费者现在不买账了。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中国精品咖啡市场增速从2023年的25%暴跌到2025年的12%。为什么?不是大家不喝咖啡了,而是喝不起“贵咖啡”了。

《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均年喝咖啡22.24杯,比上年涨了33%,但客单价却在跌。现在80%的消费者买咖啡只看性价比,愿意花25元以上的只有4%。说白了,以前喝38元的拿铁是为了“装X”,现在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谁还为“小资情调”买单?

三、9.9元咖啡“逼死”高端?错!是消费者变聪明了

很多人把中高端咖啡的衰落,归咎于“9.9元价格战”。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消费者宁愿喝9.9元的瑞幸,也不喝40元的Costa?

不是消费者没钱,而是“智商税”交够了
以前,中高端咖啡靠“玄学”割韭菜:“阿拉比卡豆”“手冲工艺”“大师烘焙”,听起来高大上,实际成本没多少。一杯拿铁的咖啡豆成本也就3-5元,卖40元,溢价全靠“氛围感”。现在年轻人学精了,打开外卖软件一看:瑞幸9.9元的生椰拿铁,味道不差,还送券;Costa一杯35元的拿铁,除了杯子上印个logo,啥也没有。换你,你买哪个?

资本退潮,“讲故事”的品牌活不下去了
前几年咖啡赛道火的时候,资本像疯了一样砸钱。Seesaw成立5年融资6轮,估值30亿;M Stand一年融资4轮,估值20亿。这些品牌拿着钱疯狂开店、搞营销,却忘了最基本的——赚钱。现在资本冷静了,要求“盈利”,那些靠烧钱扩张的品牌,自然就撑不住了。

平价咖啡不止“便宜”,还比高端更懂消费者
瑞幸、库迪能把价格打到9.9元,靠的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供应链优势。瑞幸全国有12个烘焙工厂,咖啡豆采购价能压到市场价的60%;库迪背靠陆正耀,共享瑞幸的供应链。更重要的是,它们懂年轻人:瑞幸和茅台联名出“酱香拿铁”,一天卖542万杯;库迪和《甄嬛传》联名,靠“甄稀拿铁”拉新。反观Costa,除了卖咖啡还是卖咖啡,连个爆款都做不出来,不凉才怪。

四、中高端咖啡的出路:别卷价格,卷“体验”和“价值”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中高端咖啡真的没救了?其实不然。价格战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你能不能让消费者觉得“40元一杯,值”。那些活得好的品牌,早就偷偷换了赛道:

1. 把“小店”玩到极致:Manner咖啡的“抠门哲学”
Manner咖啡是个异类:一杯拿铁20元,比星巴克便宜一半,却能盈利。秘密在于“小店模式”——单店面积严格控制在20㎡以内,只做外带,租金成本是传统咖啡店的1/3。它甚至连杯子都要“省”:自带杯子减5元,一年能省几百万成本。这种“抠门”,反而让消费者觉得“实在”——钱都花在咖啡本身,而不是装修上。

2. 把“体验”做到可视化:%Arabica、Blue Bottle的“小心机”
%Arabica为啥能火?因为它把“专业”摆在明面上:门店搞开放式吧台,咖啡师手冲的全过程,从研磨咖啡豆到水流控制,消费者看得一清二楚。蓝瓶咖啡更绝,菜单上直接标咖啡豆的产地、烘焙日期、风味——“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柑橘酸、茉莉花香”,让你觉得“40元一杯,喝的是故事”。

3. 用“场景”留住人:星巴克的“特色门店”和M Stand的“打卡经济”
星巴克虽然在关店,但聪明地搞起“特色门店”:在玉龙雪山开海拔3050米的咖啡店,在南京开非遗概念店,靠“打卡属性”吸引年轻人。M Stand则靠“一店一设计”出圈,成都太古里店做成“透明玻璃盒”,上海淮海路店搞“洞穴风”,消费者愿意为了拍照买单,哪怕一杯咖啡40元。

4. 把“精品”变成“生活方式”:教消费者“喝懂咖啡”
现在越来越多中高端品牌开始搞“咖啡课堂”:%Arabica教你手冲技巧,Blue Bottle带你品鉴咖啡豆,Seesaw开“咖啡实验室”。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让消费者觉得“值”,还能培养忠诚度。就像红酒有“品酒师”,咖啡也能有“咖啡师”,当消费者真的懂咖啡,自然愿意为高品质买单。

五、结语:咖啡市场没有“寒冬”,只有“淘汰”

可口可乐甩卖Costa,亏损150亿,听起来很惨烈,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中国咖啡市场的规模还在增长,2024年人均年喝咖啡22.24杯,未来只会更多。但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为“价值”买单——要么便宜好喝,要么体验独特。

对中高端咖啡来说,与其抱怨“9.9元咖啡太卷”,不如想想:如何让消费者觉得“40元一杯,物超所值”。是像Manner一样靠效率取胜,还是像Blue Bottle一样靠品质说话,抑或是像星巴克一样靠场景留人?

最后说句大实话:咖啡市场从来没有“寒冬”,只有“淘汰”。那些跟不上消费者、只会讲故事的品牌,注定被抛弃;而那些真正懂咖啡、懂消费者的品牌,不管价格高低,都能活得很好。毕竟,消费者不傻,谁真的在做咖啡,谁在割韭菜,他们一眼就能看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8

标签:美食   可口可乐   集体   咖啡   消费者   中国   品牌   咖啡豆   英镑   买单   市场   精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