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崛起之路,受到最深刻的一次教训,是对中国的严重误判

历史上,日本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这种不安分跟日本的国力关系不大,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有人说,日本是因为国领土太小,资源太少,才对外扩张的,这其实是次要的,更多时候是他们的“狂想症”所决定的。

作为与日本临近的国家,朝鲜和中国是日本侵略最多的国家,尽管中日之间国力差距很大,但日本仍然不遗余力地入侵我国,侵华战争不是开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日本在国力、军力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就敢入侵我国。

历史上,中日之间一共爆发过五次大战,其中四次,日本是以侵略者的姿态出现的。

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属侵华战争,这是近代日军崛起之后的选择,但日本过高估计了自己,也严重低估了我国,是一次重大误判。

01

日本第一次对外扩张是白江口之战,当时日本出动4万多人、1000多艘船,唐军只有1万多人和100多艘船,结果却是日本惨败,日军在技战术和装备上全面处在下风,战败是预料之中的。

此战过后,日本彻底向唐朝臣服,因为它知道唐朝是庞然大物,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对象。

这一点很诡异,日本看似崇拜强者,实则扩张之心不死,全面向唐朝学习,引进儒家文化,在国内打造微版唐朝,都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真的臣服。


日本人的本质是什么,辜鸿铭的评价很有代表性:

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寇盗,弱必卑伏。

“强必寇盗,弱必卑伏”,注定日本在战败之后要向唐朝学习,因为当时唐朝是先进的,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

白江口之战打疼了日本,此后一千多年都不敢冒犯中国,直到明朝时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自认为强大了,便不可一世地向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发起进攻,史称万历朝鲜战争。

当时,日本一共两次进攻朝鲜,明朝决定抗倭援朝,派遣军队入朝,最终痛击日寇,让丰臣秀吉再次认清了现实: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日本都没达到跟中国叫板的程度。

此次战败后,日本国内的改革再次进行,围绕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又进行了相对长一段时间的努力。

到了19世纪,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进行,亚洲开始逐渐落后,清朝和日本都是如此。

在被列强打疼之后,日本开始思考变革,向中国学习已经没用,因为清朝也落后,所以日本决定向西方学习,明治维新由此开始。

这一次,日本再次取得成功,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军事和政治,日本在短短三十年就一跃成为强国,而且野心又开始膨胀,对朝鲜虎视眈眈。


几乎在同一时期,清朝也在变革,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清朝的变革不彻底,武器装备和军事工业倒是发展得不错,但思想和政治却停留在原地。

日本和清朝同时进行了改革,结果是清朝战败,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日本则一跃成为列强。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野心得到满足,不安分的心再次被激发,他们已经占领朝鲜,接下来就是以朝鲜为跳板,先占领我国东北和内外蒙古,继而吞并全中国。

在入侵我国这件事上,日俄战争不得不说,因为它是日本扩张道路上打的第一场硬仗,如果打赢了俄国,那么打中国就必赢,反之则需要谨慎思考。

日俄战争发生在东北和朝鲜,双方损失都很大,伤亡均在10万人以上,最终以日本获胜而结束。

日俄战争是日本入侵中国的一场前奏,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强大的过程中都必须经受大仗、恶仗的考验,只有在军事上让敌人畏惧,民族崛起才有希望,这样的战争有时候是自卫战,有时候则是侵略战争。

日本在入侵我国之前,用日俄战争来检验了自身实力,也提升了民族信心,更树立了国际威望,它在崛起之路上的每一步,目标都很明确,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也都是有迹可循的。

说白了,日本人早就制定了一份对外扩张的长期规划,每一步怎么走,都是有精神指导的。

从明治维到甲午战争,再到日俄战争,日本的扩张思路就很明确,采取的军事措施也是果断而有效的。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这也是长期谋划后的一次行动,并不是临时起意。

九一八事变,看似是石原莞尔、东条英机等人擅自指挥关东军,不顾日本陆军本部的命令,贸然发起的一次战争,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不反对也不支持,其实只是在观察列强态度,当列强没有武力干涉后,这才承认事实并予以支持。

其实,九一八事变虽然与日本的原计划在步骤上有所偏差,但大方向是没错的,那就是占领我国东北并建立傀儡政权,这是日本朝野的共识,既然结果是一样的,那过程就可以忽略了。

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的每一步大致也都是正确的,日本的误判恰恰就出在全面侵华这件事上。

02

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队不战而退,日本人摸准了蒋介石的避战心理,决定采取逐步蚕食的策略来夺取华北地区。

蒋介石之所以对日本避战,是因为他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在此之前他不打算抗日,或者说消极抗日。

日本人正是瞅准了这一点,才决定蚕食我国领土,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国军队的表现让人失望。

然而,日本的入侵野心,却激发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的警觉,他们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

这种思想起初并不占主导,但随着日本入侵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它,蒋介石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以兵谏的方式迫使蒋介石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就此达成,全民族抗日的局面到来。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却在1937年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这件事看似诡异,其实日本人根本不在乎。

首先,日本全面侵华,是早就计划好的,“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东三省已经到手,接下来就是全面侵华了;

其次,日本对自己的实力很自信,尽管日本国力有限,但军事实力很强大,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快速征服中国。

日本人认为,中国人再怎么抵抗,规模也不会超过日俄战争时的俄国,况且中国人肯定没有俄国人能打。

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员素质,日军都比中国军队强,焉有不取胜的道理,更何况蒋介石会不会真心抗日,还是个未知数。

再次,为了全面侵华,日军已经提前进行了部署,包括人员训练、模拟演习、物资运输和兵力调遣等等,都已经准备好了,作战计划都过了好几十遍了,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而在日本国内,军事动员则达到了新的高潮,征兵制度的改进确保了兵源,军事工业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些都为日本战争机器的运转提供了强大动力。

总而言之,从战前中日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日本不可能失败,中国则没有胜算。

日军在战前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就是出于双方实力对比做出的预估。

然而,一个国家在强大的时候,恰恰会被冲动蒙蔽双眼,日本对中国的误判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它忽视了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国人则是世界上最坚韧不拔的人种之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人傻眼了,中国军队的抵抗力远超想象。

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十分惨重,死伤达到25万人,却依然前赴后继,最终击毙日军4万人。

中国人为了保家卫国,迸发出的强大力量让日本人根本没有想到,中央军顶不住了,川军、桂军等相继奔赴战场,他们放下成见,携手御敌,只为一个共同目标:击败日寇!

一个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日本“三月亡华”的谋划破产,日本人对此感到震惊。

甲午战争中,清军一路溃败,鲜有顽抗者也都被日军消灭,日本人便认为,落后、割据和内乱不断的中国,也应该一路溃败才对,可它哪里知道,中国早就经历了思想洗礼,中国不是清朝,中国人不会当亡国奴!

日本人认识的中国人,还停留在甲午战争时期,根本没发现中华民族的无限潜力和强大韧性。

03

在经历了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等大战之后,中国逐步稳住阵脚,对日军有了充分了解,这时候战略大师就该上场了,广阔的纵深和时间将是我们的帮手。


国民政府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毛主席则提出了“持久战”方针;

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与敌厮杀,八路军则在后方打游击战,扰乱日本的军事部署,并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日军打下上海、南京后,中国没有投降;打下武汉之后,半壁江山沦陷,中国还是没投降。

中国军队虽然不断失败,丢失了大片国土,却给日军造成了极大创伤,日军兵力开始捉襟见肘。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日本人才知道自己失算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并从1938年开始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试图用非武力方式赢得战争,但被蒋介石拒绝。

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独自抵抗日军四年,非但没有投降,还使战争朝有利于我们的一面发展,日本深陷中国战争泥潭,打又打不赢,后方又不站不住脚,撤走又不甘心,真是进退两难。

日本天皇见中国如此顽强,日军打得又如此辛苦,有些坐不住了,开始埋怨日军将领,他说:

每个人都对战争判断错误……特别是陆军的专责部门……应尽快结束战事,并在未来10年重整国防军力

尽快结束战争,办不到;要中国人投降,不可能。

中国已经熬过最艰难的日子了,更多人意识到日军必败、中国必胜,抗战决心更胜以往,更何况反法西斯战线即将建立,攻守态势也将扭转。


当然,汪精卫是个例外,他对中华民族不自信,对革命前途感到悲观,对战争前景判断错误,所以投靠日本人并建立傀儡政权,所谓“曲线救国”,其实是自欺欺人。

诸如汪精卫之流,也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抗日的,并坚信可以取得胜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开始两线甚至多线作战,中国战场的局势对日本越发不利。

这里要纠正一个错误观点,有人认为,如果日本专注中国战场,那么中国必败无疑,其实大错特错的。

日本为了侵略中国,在战争的前两年,就已经将最精锐的部队派到了中国,比如日军17个甲种师团中的10个,包括号称最强战力的板垣师团,都来到了中国。

除此之外,日本还派遣海军封锁了我国沿海,阻断了战略物资的运输;而日本与美国的贸易则在正常进行,石油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日本。

可以说,那时候日军最强,也是我国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不但挺了过来,还歼灭了大量日本有生力量,将战争拖入相持阶段。

要知道,日军的战斗力远强于我们,那时候的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于日军,只能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硬抗,却硬是抗住了日军的进攻,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同样的剧本如果放在美国或者苏联等欧洲国家身上,他们未必办得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开辟了新战场,确实从中国战场调走了大约50万军队,但日军在中国的人数依然长期维持在100万以上,且很快就得到补充,到日本投降之前,日军人数达到175万。

日本始终将中国作为主战场,为了迫使中国投降,还在香港和缅甸对英军发起进攻,试图对中国进行包围,阻断外部的军事援助来到中国。

可见,日本为了让中国投降,已经到了盲目开战的地步了,甚至不惜与欧美强国撕破脸。

中国还是没有服输,而是冒着极大的风险,顶着巨大的压力,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将几十万军队派到印缅与日军作战,最终阻止了日军的企图。

大家也不要以为日本是被美国击败的,美国对日本宣战的时间是在1941年12月,而日本之所以要挑起与美国的战争,就是因为没有打赢中国,自己却先顶不住了,只能南下抢物资和石油,是被迫而为之。

按照日本对外扩张的设想,是要先拿下东北和蒙古,再拿下中国,然后以中国为后勤基地,慢慢对外发展,但日军始终拿不下中国,还将绝大多数主力困在中国,无奈之下只得铤而走险,将战争扩大化,最终走向失败。


而美国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战场击败日军,也恰恰是因为中国对日军主力的牵制,中国还是盟国的空军基地和后勤基地,没有中国的支援,美国不一定打得赢日本。

04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失败,是一场历史轮回,也是早已注定的。

以小博大,不是不可能,毕竟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但日本没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对中国产生了严重误判,是失败的根源所在。

日本的误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近代崛起的道路上,日本发展得一直很顺利,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又成功夺取东三省,并对华北进行蚕食,一直落后挨打的中国似乎没有任何改变,日本便误以为全面入侵中国的时机已经到了。

事实上,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智者和勇士,早在日本入侵东三省之时,中国的抗战就已经开始,仁人志士开始思考御敌之法,并最终找到了答案。

中国是落后,但中国很大,中国人很多,而且很顽强,只要日本没有一口吃掉中国,就会遭到反噬。

这种反噬,可不仅是战败投降那么简单。


日本在崛起之路的关键时候,选择入侵中国,结果遭遇失败,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了十分严厉的制裁,现如今日本的主权是否完整,还要打个问号。

本可以一跃成为更强大的国家,日本却偏偏错误地入侵了中国,结果丧失了国运,明治维新以来积累的军事和财富毁于一旦。

日本人意识到了对中国的误判,但从不承认入侵中国是错误的,这是日本人的悲哀,也是这个民族注定无法成为世界主角的关键所在,只能跟着美国屁股后面继续耀武扬威。

回头再看,辜鸿铭对日本人的评价实在精彩,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的劣根性才是真的害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日本   中国   近代   教训   日军   日本人   战争   朝鲜   事变   美国   清朝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