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咖啡买一送一”“加油满200减30”。
最近发现个奇怪的现象,明明各大银行推出的信用卡“羊毛福利”不断,年轻人却在集体抗拒薅羊毛。
小红书上“信用卡羊毛避坑”话题浏览量超1.2亿次,底下高赞评论清一色都是:
“信用卡就是看着香,实则臭不可闻”“羊毛没薅到,反被银行割了韭菜”。
那些看起来诱人的银行卡福利优惠,为啥割不动现在的年轻人了?
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信用卡大约是在1985年——“中银卡”的横空出世。
信用卡之所以能走进一向主张“勤俭节约”的中国人心里,就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提前享受”和“支付便捷”的痛点。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观念从“存钱”向“花钱”转变,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让人们能提前完成购物、旅游、教育等大额支出,契合了大部分人“花明天的钱享今天的福”的心理。
在移动支付普及前,信用卡是线下大额支付的主要便捷工具,它解决了现金支付的安全和携带难题,让人们出门不用带现金,只要刷卡就可以完成交易。
此外,各大银行也推出了各种满减、优惠券等看起来很香的羊毛,使得信用卡的受众群体从最开始的精英群体向普罗大众发展。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出了问题所在:真正的有钱人是不会在乎信用卡那点福利的,只有普通人才会被信用卡所谓的福利所蒙蔽,信用卡赚得正是普通人的钱。
在信用卡业务飞速发展的40年间,它的确给普通人带来了便利,但它带来的超前消费观念也害了很多无知的人,使其一辈子在还款的泥潭里打滚,甚至身陷囹圄。
如今,已经看透了信用卡本质的年轻人,正在通过“断卡”的方式,挣脱掉资本企图套牢在普通人身上的糖衣炮弹。
官方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5年中国信用卡总量减少了约1亿张,仅去年一年就蒸发了超4000万张。
为留住年轻人,银行可是绞尽脑汁把营销了一堆“花活儿”。
2023年,大学生周宇发现自己玩了好几年的一款游戏,竟然和银行弄了个炫酷的手游联名信用卡。
游戏广告中宣称,用户只要办卡就能领典藏皮肤,每月消费满500元还能抽游戏周边,还有消费3次免年费等诸多“福利”。
周宇对典藏皮肤很感兴趣,没多想就申请了信用卡,为了尽快拿到卡片还特意加钱选了顺丰邮寄。
可激活卡片后,周宇才发现所谓“典藏皮肤”,需要累计消费满1万元且办理3笔分期才能兑换。
单纯的周宇此时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领皮肤他硬着头皮刷卡4000元买了一台平板电脑,结果光是手续费就扣了200多。
然而,周宇算完账才发现这个皮肤的价值只需198元,他却为此多花了4000多块,得不偿失!
更让周宇气不打一处来的是,等到他凑够消费额度去兑换皮肤时,却被客服告知典藏皮肤的活动已经结束了,只肯补偿50元话费券。
周宇这才完全明白了信用卡的套路,他当场注销了卡片,愤怒地把联名卡扔进了垃圾桶,并当场发誓:“我下辈子都不会用信用卡了!”
近年来银行用所谓的优惠券、周三满减、扫码送行李箱等福利骗了不少人,但人们激活卡片后就会发现:
优惠券是限时限量的,定闹钟准时抢也很难抢上;优惠是指定门店的,这个门店所在地可能距离客户好几公里,等到客户喘着粗气来到店里,很有可能被告知“活动已结束”;扫码送行李箱是会被套路自动扣费的,一个月30块钱,想注销必须得跑线下网点。
张萌就是集以上“三大优势”为一身的“大冤种”,当她终于跑到10公里外的网点注销了信用卡后,她咬牙切齿地说道:“以后我再整这些没用的东西,我就扇自己两巴掌!”
办卡、消费、后悔、及时止损、果断断卡,这是当今大部分清醒的年轻人都在做的事。
然而,也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及时止损,有些人总要走过弯路才知道“无债一身轻”的可贵。
27岁的张磊和妻子看似体面的新婚生活,被一张张信用卡账单撕得粉碎。
张磊最早也是被信用卡的“福利”“羊毛”诱惑入坑的,到2022年结婚时他已经有了4张信用卡,总额度25万。
结婚时,好面子的张磊透支了所有额度,买了高端西装、名牌手表、订了天价豪华大酒店,在亲戚朋友面前出尽了风头。
可狂欢过后,是每个月让人头大的信用卡账单,还完了钱连吃饭都成问题。
为了每个月少还点钱,张磊听从银行客服的话办了“低利率分期”,却不知道“低费率”背后是高额利息:月费率0.6%,实际年化利率超过13%。
这口黑锅一扣就是两年,把张磊压得喘不过气来。直到2024年,实在无法忍受巨大债务压力的张磊,才战战兢兢地把实情告诉了妻子。
让张磊感到意外的是,妻子并没有因此责怪他,而是让他卖掉了昂贵的名牌手表和西装还债,之后妻子也辞去了喜欢的工作,每天打两份零工还钱。
在过了两年省吃俭用的苦日子后,张磊终于还清了所有欠款,并且当着妻子的面剪断了所有信用卡。
对于过去所犯的错误,张磊表示信用卡上根本没有羊毛等着你来薅,相反信用卡还想薅你的羊毛,年轻人远离信用卡就是正路。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不爱薅信用卡的羊毛,而是根本薅不动银行充满算计的羊毛。
如果银行能放下套路,把优惠做得简单透明,适配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哪怕他们少推送一点福利年轻人也会愿意办卡。
大多数年轻人可能会一时头脑发热,但他们不是傻子,分得清虚假的福利和真正的实惠。
2020年以来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像一面棱镜,不仅折射出了生活的不确定性,也基本上改写了年轻人的消费逻辑。
在之前持续多年的经济上行期里,“月光”是许多年轻人的生存信条,信用卡、消费贷成为支撑年轻人“精致生活”的底气。
95后白领林悦曾有3张信用卡,总额度超过10万元。当时,林悦买苹果系列产品、打卡网红餐厅、入手轻奢包包,工资不够就刷信用卡,下个月发工资还上就行了。
然而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低迷,从不攒钱的林悦就遭遇了公司降薪,最后甚至无法正常开工资。
资金流断裂导致她的信用卡账单逾期,不仅产生高额罚息,征信报告还留下了污点,这次经历让林悦彻底醒悟:“超前消费带来的虚假体面,在风险面前不堪一击。”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近年来大量群体收入中断、就业困难的现实,让年轻人深刻体会到了手里有钱的重要性。
在现实面前,曾经追求诗和远方的月光族开始记账,信用卡注销潮也随之而来,三年间全国信用卡总量减少近9200张。
经济环境的巨变不仅改变了年轻人的消费方向,也让他们的消费观念接近老一辈,越来越“抠门”,越来越会“算计”。
吃饭前先找团购券、购物时货比N家选出最便宜的、为了省几块钱办个会员,在社交群里分享省钱攻略、攒钱技巧、点击抢券链接。
对普通人来说这种“抠门”不是吝啬,而是对金钱的尊重,在减少非必要支出的同时,确保每一笔花费都花在了刀刃上,这是一种无比正确的理性消费。
在理性消费浪潮的冲击下,信用卡退潮是必然趋势,毕竟它在中国市场上横行霸道了这么多年,也该吃点苦头了。
事实上,即使没有这些变化,信用卡也会逐渐成为弃儿。
在移动支付高度普及的今天,部分信用卡繁琐的使用流程、滞后的服务体验,只会让年轻人感到不舒服。
当花呗、借呗、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实现“支付即服务”的无缝衔接,信用卡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
当然了,这类网贷和信用卡本质一样也不提倡使用,只是说信贷产品正在取代信用卡业务。
从人手一卡到批量剪卡,信用卡的退潮的背后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清醒:他们不再为套路权益买单,不再被透支消费绑架,不再用信用卡撑起虚假的体面。
而那些被剪碎的信用卡,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它们见证着一代年轻人,从透支未来到把握现在的成长,也见证着消费市场从疯狂扩张到理性回归的转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