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台积电向大陆客户发出邮件通知:将于11日起停止向中国大陆供应7nm及以下工艺芯片。邮件落地的那一刻,不只是几家企业的命运生变,而是中国芯片产业链,面临又一轮断点压力。
芯片不再是一个工程问题,它已经成了国家竞争的前线。美国通过法律、资本和技术手段,把一块几毫米的硅片,变成足以干预一个国家工业命运的武器。
这场战争没有枪声,胜负却写进国家未来的GDP、军工脊梁和战略自主权里。一块芯片,被按上了“国运”的标签。
2022年8月,《芯片与科学法案》在美国正式生效。520亿美元的产业补贴和严格的对外限制条款,直接指向中国。
美方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不得在中国大陆扩建或投资先进制程产能。这不是经济决策,而是战略层面的技术封锁。从这一天起,芯片问题正式转入主权博弈的层级。
芯片问题早在2018年就浮出水面。那一年,中兴通讯被美国商务部以“违反出口管制规定”为由,限制获取美国技术和产品,整个企业瞬间停摆。同年,华为开始被列入“实体清单”,进入系统性技术封锁。
时间进入2022年,美国再度升级手段,将EDA工具、设备出口、技术服务全面收紧,切断中国通往5nm以下的路径。
EDA是芯片设计的“操作系统”,三大核心供应商均在美国。2023年5月12日,OPPO宣布关闭旗下芯片公司哲库科技,终止自研芯片计划,外界普遍认为此举与美国持续施压密切相关。
这场封锁不止针对单个企业,而是全产业链渗透。2024年11月,台积电宣布将停止对中国大陆客户供应7nm及以下工艺芯片。
与此同时,美国要求ASML、应材、泛林等五家芯片设备公司,在12月1日前上交其全球客户名单与出货数据。动作密集,指向清晰,目标是全面掌握、精确封锁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链条中的每一个突破点。
它们背后是一个全球供应链的再组织,一个由美国主导的“新冷战产业体系”的成型。芯片,在美国战略眼中,不是商品,是战略控制节点。
它能决定一款导弹的命中率,也能限制一个国家AI系统的算法执行效率。芯片的战争,不再是“产线”上的竞争,而是“国策”上的主导权。
硅片变成了权力的筹码,技术的边界,也成了国家竞争的前线。从断供台积电到冻结光刻机订单,每一个操作都不是商业博弈,而是战略投射。这场博弈的烈度不减,反而持续升温。
下一步,是怎么封?怎么卡?ASML又扮演了什么角色?线头从台积电拉出来,终点接在荷兰的光刻机上。
2023年之前,大陆芯片制造企业依然能通过“成熟制程”绕开封锁。但ASML的EUV机器,只卖给了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美方认可企业。
2018年,瓦森纳协定新增对“极紫外光刻机”(EUV)的出口管制,中国大陆至今一台未得。
EUV,是制造7nm以下芯片的核心设备。ASML是全球唯一供应商。美国没有生产能力,却掌握话语权。美国通过控制ASML的关键技术许可证和市场准入,间接控制了全球最先进制程的“入场券”。
与此同时,DUV光刻设备也遭遇限制。2023年底,荷兰政府宣布对所有可用于14nm以下制程的DUV设备出口加设许可机制。至此,从EUV到DUV,中国大陆几乎全面被挡在先进光刻设备门外。
没有设备,工艺制程就只能靠技术替代。华为麒麟9000S处理器所用的7nm工艺,被业内广泛认为是通过中芯国际“多重曝光”方式完成的非EUV制程,技术上“做出来了”,但成本与良率仍在可控临界点之下。
芯片不是一项技术,是一个体系。设计、IP、EDA、光刻、沉积、刻蚀、封装,任何一环缺失,整条链就成了“断链”工程。正是这种系统性,才让美国的每一个“断点封锁”都能放大十倍影响。
在这种多层堵点下,中国芯片企业只能两头受压。要产能没设备,要设计缺EDA,想融资怕被制裁,连个展示产品的舞台都可能突然被掀掉。
这种格局下的产业发展,拼的不再是技术迭代,而是系统韧性。比如,中芯国际2023年Q3营收同比增长18.5%,达到140.4亿元人民币,部分订单来自“去美化”背景下的国产替代客户。
这一战不打技术迭代速度,而是拼系统内生能力。在“设备封锁—产品缺货—项目中止—研发回撤”的循环中,任何一个突破点都可能被卡,任何一个项目都可能熄火。
而真正要跳出这个困局,靠的不是赌运气的项目投资,而是——系统性战略投入。
这一轮卡脖子背后,如何理解“自主可控”的真正含义?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出口117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同期进口3502亿美元,同比下降18.3%。贸易逆差收缩至2138亿美元,产业结构正在重构。
背后是中国科技体系的“系统性拉练”。
魏少军在2025年7月接受采访时指出:“半导体产业是一项长期投入,不能靠单点突破,而要靠战略定力。”他提到,“从2020年起,中国的半导体政策就已明确转向‘全链条补强’,不仅做产品,更做基础工艺、设计语言、工艺包和设备配套。”
这一逻辑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是企业集体“练内功”。紫光展锐布局RISC-V生态,中芯国际提升28nm与14nm成熟制程良率,华为推进全链条芯片方案,从设计、IP、到系统集成。
其次是政策端全面护航。2024年10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进入修订阶段,新增对于中小企业采购设备、研发投入的税收减免机制。这一制度红利瞄准“非头部玩家”的基础稳定功能,形成生态级托底。
此外,教育体系同步启动“芯片强基工程”。2025年起,清华、复旦、电子科大等高校联合共建“芯片工程课程标准”,统一研发课程体系和企业实训接口。人才结构从博士驱动转向“工科工程师链条”型布局。
这是一场结构性演进。不是靠某一个企业,也不依赖某一类技术突破。系统建设,最终落在“链主企业—高校—基金—地方政府”这条国家产研协同线条上。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从EDA软件的自主化,到硅晶圆的国产替代,再到芯片材料的高纯度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在重新建构可控逻辑。
但这一切,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自主,才能不被清单定义;可控,才能不被断供拉黑。
这场竞赛没观众席,只有赛道。谁能顶住长跑的寂寞,谁才有资格站在终点。
芯片驱动力.经济观察报.2023-05-29
从一穷二白走向伟大复兴——对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人民论坛网.2019-09-27
人类会被困在1nm吗?深度解析光刻机与芯片制程的未来.新浪财经.2025-08-14
芯片之争,硝烟再起,“脖子”还要被卡多久?.新浪财经.2024-11-13
魏少军: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关键要有战略定力.澎湃新闻.2025-07-28
恒友汇宏观经济研究室:“科技打头阵” 把握“芯”机遇.中国财富网.2024-10-28
源达信息:国家大力支持科技产业发展,推动半导体行业自主可控.新浪财经.2024-10-23
国君宏观:半导体是科技产业的“能源”,未来几年泛半导体产业对GDP贡献度有望达到一半.金融界.2023-04-07
浙江宣传 芯片之争是国运之战吗.浙江宣传.2023.5.28
克里斯·米勒:全球半导体正在进入碎片化时期.经济观察报.2023-10-30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