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的春天,中国西北边疆发生了一件大事,两位曾经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少将,竟然带着6万多边民,公然投奔苏联。这事儿在当时可是炸了锅,震惊了全国上下。
这两位少将,一个叫祖农·太也夫,一个叫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都是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领,身份不低,地位也不差,可偏偏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背叛。他们的结局呢?说白了,就是自讨苦吃,晚年过得凄凄惨惨,落了个身死异乡的下场。
祖农·太也夫和马尔果夫的早年经历
祖农·太也夫,1919年出生在新疆尼勒克县,是个俄罗斯族人。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没啥特别背景。他早年在新疆干过教育工作,教书育人,算是个有点文化的人。
后来到了1944年,新疆爆发了“三区革命”,这是一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背后还有苏联撑腰。祖农那时候投身进去,加入了新疆民族军,干得还挺出色,很快就当上了副总指挥,还兼着三区政府的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和军事厅厅长。这家伙在战场上有点本事,打仗不含糊,指挥部队也算有条理,所以在起义军里混得挺开。
1949年解放军进疆的时候,祖农带着部队投诚,算是顺应了大势。他因为这段经历,加上配合解放军平定新疆的功劳,得了个一级解放勋章。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安排在新疆军区干副参谋长,1955年授衔的时候,虽然资历不算太深,但国家还是给了他少将军衔。这在当时可是个大荣誉,毕竟全国才1360个少将,他能挤进去,说明上面挺看重他的贡献。
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1923年出生,也是在新疆尼勒克县长大的,属于塔塔尔族或者哈萨克族,具体族别说法不一,反正就是少数民族。他年轻的时候日子不好过,因为反对当地军阀盛世才,被抓进监狱关了一阵。1944年出狱后,他也赶上了“三区革命”的热潮,投身其中。
因为年纪轻,胆子大,他21岁就当上了游击队的副团长,后来在新疆民族军里也混了个重要位置。他带兵打仗挺猛,冲在前面不含糊,解放战争期间,他带着部队跟地方敌对势力干了好几仗,立了不少功。
1949年,他跟着新疆民族军一起归顺解放军,还入了党,算是正式成了新中国的一员。因为这些功绩,他后来当上了伊犁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也拿到了少将军衔。那年他才32岁,在1360个少将里绝对是小年轻,起点高得让人眼红。
1962年,全国上下日子都过得紧巴巴,新疆也不例外,与此同时,中苏关系也彻底崩了。
原来中苏是盟友,抗美援朝的时候苏联还帮过咱们,可到了60年代初,两国因为意识形态分歧和地缘利益闹翻了脸。苏联不光撤走了在华专家,还要求中国提前还抗美援朝欠下的外债。这笔债可不小,当时中国外汇储备少得可怜,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才凑出钱来还债。
苏联还不消停,趁着中国困难,在边境上搞小动作。他们在新疆这边散布宣传,说什么“苏联是天堂,牛奶面包随便吃”,还通过驻新疆的使馆乱发“苏侨”证,诱惑边民过去。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暗地里拉拢新疆部队里的一些俄罗斯族和少数民族军官,许诺高官厚禄。
这时候,祖农·太也夫和马尔果夫就动了心思。他们一个是俄罗斯族,一个是塔塔尔族,本身跟苏联有点民族渊源,再加上苏联的糖衣炮弹砸过来,就这么被勾了过去。
1962年3月,这俩人开始行动了。他们打着调研的旗号,跑到塔城、伊犁、阿尔泰这些边境地区,到处串村子,跟牧民们说苏联有多好。他们还拿着一堆“苏侨”证,见人就发,说只要拿着这个就能过去享福。牧民们本来就饿得不行,听了这话不少人动了心。到了4月中旬,边境的气氛已经很紧张了,有些牧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跑路。
4月22日这天,事情彻底爆发。早上,天刚蒙蒙亮,霍尔果斯口岸那边就聚集了好几百人,全是拖家带口的牧民,手里拿着“苏侨”证,嚷着要过境。边防士兵一看这架势,赶紧拦着,可人越来越多,拦都拦不住。苏联那边也不闲着,开了好几辆卡车和大巴过来接人。
中国边防这边接到命令,说不能开枪,也不能跟群众硬碰硬,只能放行。结果这一放不得了,三天三夜,6万多边民浩浩荡荡跑到了苏联那边,连牛羊都带走了不少。
这事后来被称为“伊塔事件”,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边民外逃。祖农·太也夫和马尔果夫也趁乱跑了过去,正式投奔了苏联。他们跑之前还煽动了部队里的一些俄罗斯族军官和士兵一起叛逃,搞得边境防线乱成一团。事后查下来,这俩人是主谋,苏联在背后推波助澜,算是里应外合把这6万多人弄走了。
这事儿对中国的打击可不小。6万多人跑了,塔城和伊犁好多村庄都空了,两个县的居民直接跑得只剩几百人。牧民走了,牲畜也带走了一大半,本来就缺粮食的地方雪上加霜。边境防线被这么一搞,等于露了个大口子,苏联趁机在新疆渗透得更深了。最要命的是人心,这俩少将带头叛逃,等于在部队和群众里捅了一刀。
中央对这事反应很快,马上派人去新疆调查,把边防漏洞堵上,还加强了宣传,稳住剩下的群众。毛主席当时听说这事儿后,直接说:“想走就让他们走,走了就别回来。”
祖农·太也夫和马尔果夫跑过去后,苏联那边一开始还真给了他们点好脸色。毕竟这俩人带着6万多人投奔过来,算是给苏联在中苏对抗里挣了面子。刚到的时候,他们被安排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住下,房子不错,吃的喝的也齐全。苏联政府还给了他们一些职位,祖农干过一阵子地方行政工作,马尔果夫好像也在政府部门混了个差事。
可这好日子没持续多久,苏联也不是傻子,很快就看出来这俩人没啥大用。1963年以后,苏联让他们回新疆搞破坏,想再弄点乱子出来。可中国这边早有防备,边防查得严,他们压根儿没机会得手。折腾了几次没结果,苏联觉得这俩人就是废物,慢慢就不搭理他们了。待遇也跟着缩水,房子换成了普通的公寓,工资也少得可怜,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
到了1970年代,苏联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物资短缺,生活水平下降。祖农和马尔果夫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他们没啥技能,又不会干别的,只能靠那点微薄的收入混日子。1980年代,苏联改革搞得乱七八糟,他们的处境就更惨了。祖农后来彻底没了正式工作,靠着点零活糊口,马尔果夫也好不到哪儿去,日子过得跟普通老百姓差不多,甚至还不如。
祖农·太也夫在苏联混到最后,实在是过不下去了。1980年代末,他从阿拉木图跑到了哈萨克斯坦别的地方,想找点活路。可那时候苏联都快解体了,哪儿还有什么好机会?他身体也不好,常年奔波加上营养不良,病痛缠身。
1988年,他病死在哈萨克斯坦,终年69岁。死的时候身边没啥人,葬礼也简简单单,没人给他送行,连个像样的墓碑都没留下来。
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比祖农多活了几年,可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在苏联解体前,也就是1991年,给中国中央写了封信,说自己后悔叛逃,想回国养老。这信写得挺长,字面上一副悔过的样子,可中国这边压根儿没理他,直接拒绝了。毛主席当年那句“走了就别回来”可不是说着玩的,国家对叛国者没一点通融。
被拒之后,马尔果夫只能继续在哈萨克斯坦待着。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独立,经济乱成一团,他的生活更艰难了。1992年,他也在阿拉木图病死了,跟祖农一样是69岁。
祖农·太也夫和马尔果夫的叛逃,表面上看是被苏联忽悠了,可往深里挖,他们自己也有问题。这俩人当年在“三区革命”里干得不错,可后来当了将军,眼界和格局却没跟上。国家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想着跟大家一起扛过去,反而听信苏联的鬼话,觉得自己能跑出去过好日子。结果呢?苏联压根儿没把他们当回事儿,用完了就扔一边,最后落了个穷困潦倒的下场。
1962年以后,两国边境冲突越来越多,差点儿就打起来。这事儿还让中国意识到,边疆稳定不能光靠军事,得把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不然外敌一忽悠就容易出乱子。
后来国家在新疆加大投入,修路、建厂,慢慢把经济搞起来了,边境才算稳住。
参考资料
开国少将.人民网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